《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而《礼记·礼运》中记载“坏国丧家亡人必失去其礼”。 夏商西周时期的“礼”主要指
A.礼仪 B.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 C.风俗 D.贡赋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4)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空前的变局之下,因受外力刺激而形成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在具有高度文化的“西夷”面前,不得不放弃古代的华夷观念;另一方面,在“西夷”的侵略面前,为谋自救而迅速激活了民族意识。此民族意识已逐渐摆脱古代的华夷观念,而导向建立独立的近代民族国家的目标。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梁氏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又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梁启超还最早表明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他于1902年2月—4月在《新民丛报》上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转引自《光明日报》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
材料二 有学者指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对中国的国家认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孙中山早期的民族主义口号“驱除鞑虏”,是汉族的民族主义,辛亥革命后提出了“五族共和”,最后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主张把各族融合成一个“中华民族”。
材料三 在诸多构建中国民族主义的历史事件中,就其影响面深度和广度而言,20世纪的辛亥革命、30至40年代的抗日战争和1949年革命是标志中国民族主义的里程碑。这些历史事件强化了民族主义观念,并使中国进入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之中。——徐迅《民族主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民族国家”等概念的原因和目的?(3分)
(2)从上述材料对“民族主义”概念理解的角度,理解“辛亥革命是中国民族主义的里程碑。”
(4分)
(3)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抗日战争丰富了民族主义观念的哪些内容?(4分)
(4)“1949年革命”在实现建立现代民族国家中有何突出贡献?(1分)
200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60周年华诞的日子,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一天举行盛大庆典,庆祝祖国母亲六十岁生日。结合所学知识,做选择题以下4题。
1.我国农历采用“干支”纪年,2008年是农历戊子年,我国喜迎奥运。2009年是农历
A、丁亥年 B、己丑年 C、庚寅年 D、辛卯年
2.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网友对此作高度概括。你认为说法不正确的是
A“60年,走出中山装的国度”:个性化、多元化的服饰,成为人性解放的重要一环
B“60年,婚礼告别革命”: 我们正迎来一个婚俗多元化、个性化的时代
C“60年票证生活”:改革开放前30年常被称为“票证社会”,后30年则可称为 “证照社会”
D“60年民主政治”:改革开放前缺乏民主制度,改革开放后建立民主制度
3.在此次国庆游行队伍中不仅出现四位不同时期中国最高领导人的巨幅画像,还有他们最具代表性话语的原音重现。此四句话中应当是在20世纪八十年代中首次提出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B“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共同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C“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D“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4.此次国庆游行方阵中打出了”毛泽东思想万岁”标语。某人为此发表搏客,提出如下观点,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
A.抗战胜利后,中共召开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规定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B.毛泽东个人的思想和毛泽东思想是有区别的。
C.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D.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用“春天”来形容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十分恰当的:枯木可见,但万物复苏,各行各业充满生机。下列情景与那个年代无关的是( )
A.春播的田野上,父子兄妹聚在承包的一小块土地上精耕细作
B.日新月异的深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振奋人心
C.浦东新区,高楼四起,跨国公司的招牌特别引人注目
D.充满幻想与希望的海南省,有各地客商.民工来去匆匆
1960年11月1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立即开展大规模采集和制应代食品运动的紧急指示》,要求各地抓紧秋收已经完毕的时机,大规模地动员群众,采集和制造代食品。中共中央发出该指示主要是为了
A. 进一步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 B. 进一步丰富人民物质生活
C. 进一步调动集体生产的积极性 D. 克服困难以渡过经济难关
近代民族工业是中国社会未曾有过的新生产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与近代化进程。下列不能论证该观点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