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歌曲能反映和记录一个时代的历史,也可以见证时代的变迁。
1979年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至今为许多人津津乐道。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 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 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 |
1992年《春天的故事》又迅速唱遍大江南北。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
材料二
数据一:30年来,我国GDP世界位次由第10位上升到第4位。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从1978年1.8%上升到2007年的6%。 |
数据二: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78年实际增长6.5倍,农村居民增长6.3倍。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从21.9元增加到1.3万元。 |
标语:“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
材料三 浙江衢州人朱惠诚,在家乡种了10余年的地,最近他来到江苏张家港市塘桥镇,尽管干的依然是他熟悉的农活,但他每月却能领到固定工资。在张家港,像朱惠诚这样的“农业工人”已有2万余名。
全国总工会的一份调查表明,目前,仅跨地区流动的农民工就有1亿多人,已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工人队伍构成发生历史性变化,农民工已成产业工人的主体。
多年来,随着农民工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务工者条件得到改善,生活也越来越好,有的还利用打工时学到的技术,回乡创业,当了老板。
请回答:
(1)材料一《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的希望源于什么?《春天的故事》中1992年“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什么?有何影响?(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的重大成就。
(3)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民的角色定位出现了历史性变化,依据材料三概括其变化。
(4)2008年中国人民大学与国家经济与发展改革委员会共同筹建了一个关于改革开放的论坛,各界反响热烈。请为论坛设计一条宣传性标语(字数不得超过20字)。
(10分)(2009年临沂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8年,“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成为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的著名口号。
材料二 “包字万岁!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这是70年代末广州郊区的宣传标语。
材料三 90年代,“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成为最流行的口号。
材料四 历史学习和研究要求学生具有史证意识。右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口号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1分)这一指导思想在实践中出现了哪些失误?(1分)
(2)材料二中的口号反映出农村生产关系将要发生怎样的变化?(1分)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重要影响。
(3)列举“市场经济”这一口号提出过程中的主要事件。为“与国际接轨”,中国政府做出了哪些努力?(2分)
(4)对于上述漫画所报道的内容,有人认为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的主流意识,有人则持相反意见。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观点。(可选择任意一种观点,2分)
2009年,在国庆的游行队伍中,农民开着拖拉机,载着“联产承包好”的牌子通过天安门广场。农民从联产承包中得到的实惠是
A.获得了承包土地的所有权
B.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C.获得了劳动产品的所有权
D.获得了一切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2010年皖南八校联考)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土地流转”作为新时期的土地制度后,2009年3月3日,我省铜陵市第一个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老观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在铜陵县东联乡老观村诞生。实行土地流转制度 ①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 ②有利于维护农民的长远利益③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④改变了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09年临沂模拟)下面两幅图分别展示了上世纪70、90年代我国流行服饰的变化情况,其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外来文化的影响 B.服装业的迅猛发展
C.人们的思想解放 D.人们穿着品味的变化
右图是当今互联网上最受大众欢迎的QQ场景,那么互联网有哪些方面的优势
①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②传播信息快捷迅速,所以被称为第一媒介
③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④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