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先秦时期的历史回答:
1.西周分封诸侯国,诸侯国实质上是: ( )
A.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的需要 B.西周的地方政权机构
C.由中央直辖的地方行政单位 D.拱卫中央的藩属国
2.下列各项与齐桓公霸业无关的是: ( )
A.尊王攘夷 B.葵丘会盟 C.城濮之战 D.“相地而衰征”
3.对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和兼并战争的历史作用,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推动了民族融合 B.有益于统一和文化繁荣
C.是推动社会制度变革的重要因素 D.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从鲁国的“初税亩”到秦国的商鞅变法,绵延春秋战国的种种变法对中国社会的最终影响是: ( )
A.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B.出现了新的阶级,形成了新的阶级关系
C.改变了国家的落后面貌,推动了统一
D.使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5.推动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因素是: ( )
A.频繁的兼并战争 B.社会大变革
C.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 D.井田制的瓦解
6.“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从以下的比较来看,其中最能确切表述二者区别的是: ( )
A.战争的目的不同 B.对周王室的态度不同
C.称霸形式不同 D.社会性质不同
.依据夏商周的史实回答:
1.以夏朝作为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主要依据是: ( )
A.奴隶主和奴隶两个阶级形成 B.开始出现“天下为家”的局面
C.奴隶制国家机器的建立 D.奴隶主占有土地和奴隶
2.西周分封制存在的基础是: ( )
A.周王拥有权力 B.诸侯国的承认
C.大量奴隶的存在 D.井田制的实行
3.西周与商朝相比较,奴隶制的发达主要表现在: ( )
A.农业生产 B.青铜制造 C.制度创新 D.疆域范围
4.西周时期青铜制造业的发展与商朝时期最主要的不同表现在: ( )
A.青铜制造是手工业的主要部门 B.手工作坊集中在王都
C.是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 D.青铜产品趋向生活化
5.夏商周三代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强盛时期,其共同点包括: ( )
①.都以部落名称命名 ②.统治中心地区都在黄河中下游
③.都是被自己属国所灭 ④.灭亡都与国王的残暴统治有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与夏朝相比,商朝文明的进步,表现在: ( )
①.国家机器的强化 ②.疆域的扩大
③.青铜冶铸技术高超 ④.文字的成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下列哪些史实可能出自甲骨文记载: ( )
①.商王活动情况②.戴手梏的陶佣③.武官村大墓④.司母戊鼎 ⑤.商代历法⑥.世界上最早的日月食记载⑦.商代农业生产情况
A.①②④⑥ B.③⑤⑥⑦ C.①⑤⑥⑦ D.①④⑤⑥
8.商代的灭亡形式,确切地说属于: ( )
A.亡于民族战争 B.亡于属国 C.亡于王朝战争 D.亡于权臣
△ .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我国的先民在同自然界进行斗争的过程中不断进化。回答:
1.下列各项中,生活在不同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是: ( )
A.元谋人与蓝田人 B.蓝田人与北京人
C.北京人与山顶洞人D.山顶洞人与半坡人
2.远古社会我国先民掌握的纺织技术是: ( )
A.棉纺、丝织技术 B.麻纺、丝织技术
C.麻纺、棉纺技术 D.棉纺织技术
3.促使我国境内远古居民定居生活的最重要因素是: ( )
A.原始农业的发展 B.掌握建房的技术
C.自然环境的变化 D.贫富贵贱分化的出现
4.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在文化上存在较大差别,形成这种差别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 )
A.种族差别 B.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差别
C.自然条件的差别 D.体质进化程度差别
5.下列不属于半坡文化与河姆渡文化共同点的是: ( )
A.按血缘关系组成 B.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C.过着定居生活 D.妇女掌握统治权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涯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
日月之形如丸。何以知之?以月盈亏可验也……如一弹丸,以粉涂其半,侧视之,则粉处如钩;对视之,则正圆。此有以知其如丸也。
——摘自沈括《梦溪笔谈》
材料二 中国的传统历法是阴阳合历,节气与月份的关系并不固定,而节气对农业生产等活动有着很大影响。为使节气与月份之间建立起相对固定的关系,沈括大胆提出了一种纯阳历的历日制度,即十二节气历法。这种历法可以说是历法史上带有革命性的创意。它完全以太阳视运动为计算依据,按节气定历,既简便易算,又有利于农事活动的安排。但由于这种阳历否定了中国几千年传统的阴阳合历,不可避免地招致“怪怨攻骂”而难以实行。可是,沈括满有信心地说:“然异时必有用予之说者。”如今,世界通用的阳历,其实质与沈括的“十二节气历”是很相似的。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⑴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沈括进行科学研究时使用的方法。
⑵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沈括作为科学家所具有的素质。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二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摘编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
材料三 戊戌变法,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梦蕉亭杂记》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
(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年代 |
事 件 |
1215年 |
约翰王签署《大宪章》,确立了“王在法下”的原则。 |
1258年 |
亨利三世被迫接受“贵族请愿书”,承认了议会独立于国王并定期开会的法定存在。 |
1295年 |
爱德华一世为筹集军费召集了“模范议会”并使之成为惯例。 |
1327年 |
议会通过了《斥国王书》,全体议员一致同意废黜爱德华二世,立其长子为国王,从而开创了议会弹劾国王的先例。 |
材料二 1690年3、4月,英国议会《财政法案》将“国王靠自己生活”转变为“国王靠议会生活”;1701年颁布的《王位继承法》旨在通过规定王位继承问题,实现议会对王权的控制。1714年,乔治一世即位,因不通英语,逐渐不出席内阁会议。1721年,下院多数党辉格党领袖、内阁首席大臣兼财政大臣沃尔波尔取代国王成为内阁首脑。1742年,沃尔波尔因失去议会的支持而辞职,他的这一行为开创了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时必须辞职的先例。1784年小皮特首相遭到议会下院反对时,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获胜后仍继续任职。他的做法也成为惯例。
材料三 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工业资产阶级掀起了以争取选举权为目的的激进运动;工人阶级也掀起争取普选权的斗争。
1831年辉格党(自由党的前身)内阁提出改革法案,主张取消衰败选区……空出席位分配给新兴工业城市和人口较多的郡,降低选民资格。经过反复激烈斗争,终于在1832年通过。
——以上均摘自《英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13世纪初到14世纪中期英国社会政治的特点。
(2)据材料二,简要说明光荣革命后英国国王、议会、内阁关系演变的基本趋势。
(3)据材料三,指出19世纪英国议会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原因。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责任内阁制对中国近代政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