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科技文化发展。回答:
1.秦朝时期中央下达的官方文件所使用的书写材料和文字是: ( )
A.竹木简或帛、隶书 B.植物纤维纸、小篆
C.竹木简或帛、小篆 D.絮纸、小篆
2.关于两汉天文学成就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制订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 B.张衡对月食作了最早科学解释
C.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哈雷慧星记录 D.最早记录太阳黑子
3.下列科技成就中,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是: ( )
A.张衡发明地动仪 B.蔡伦改进造纸术
C.华佗发明麻沸散 D.西汉记录太阳黑子
4.关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再现了秦朝时的军容 ②.反映了秦朝繁重的徭役
③.显示了秦朝高超的造型艺术 ④.反映了秦朝手工业的成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史记》记载:“诸吕作乱,日蚀、昼晦。吴楚七国叛逆,彗星现,天狗过梁野。”这段史料: ( )
①.反映了汉代儒家的思想观念 ②.给后人留下了研究天文学的宝贵资料 ③.表现了封建史学家的历史局限性 ④.古史对天象的记载缺乏科学研究价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西汉时期,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回答:
1.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质是: ( )
A.封建国家暂时放松对农民的剥削 B.减轻农民的徭役负担
C.通过减轻刑罚安定民心 D.将封建剥削降到农民可以接受的程度
2.西汉前期,皇帝提倡节俭的目的在于: ( )
A.体谅民间疾苦 B.巩固封建统治 C.恢复社会秩序 D.准备反击匈奴
3.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所采取的经济措施有: ( )
①.改革币制,发行五铢钱 ②.国家垄断盐铁的生产销售
③.平抑物价,向工商业者征税 ④.减免田租,开放山林川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中国古代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此回答
1.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
A.封建制度开始确立 B.争霸战争连绵不断
C.阶级矛盾相对缓和 D.劳动者地位略有改善
2.战国时期墨家曾显赫一时,最深刻的社会根源是: ( )
A.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深得人民拥护
B.墨子主张选举贤能深得世人支持
C.封建经济发展,小生产者队伍壮大
D.新兴地主阶级支持墨子主张
3.王充和范缜都是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其思想的共同点在于都认为: ( )
A.自然界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B.人的肉体和精神共存亡
C.儒学的迷信思想是不可信的D.人是能够战胜自然的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可以用“争”和“变”来概括。回答:
1.“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从以下的比较来看,其中最能确切表述二者区别的是: ( )
A.战争的目的不同 B.对周王室的态度不同
C.称霸形式不同 D.社会性质不同
2.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 ( )
A.内容相同,性质相反 B.都废除了奴隶制,确立了封建制
C.都壮大了本国争霸斗争的实力 D.都改变了本国的社会性质
3.能够反映战国时期封建生产关系形成的历史现象的是: ( )
A.农民广泛使用铁制工具 B.出现郡县
C.出现初步繁荣的封建城市 D.逃亡者“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4.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改革,其根本区别是: ( )
A.目的完全不同 B.前者不利于生产,后者利于生产
C.阶级属性完全不同D.前者不利于统一后者利于统一
依据先秦史回答:
1.下列关于西周分封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
A.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的统辖关系
B.体现了统治者对奴隶的阶级剥削
C.反映了诸侯与周王的经济关系
D.体现了奴隶主阶级内部等级关系
2.商、周农业的进步,不包括: ( )
A.大量使用青铜农具 B.种植多种粮食作物
C.施用各种肥料 D.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3.春秋战国时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
①.铁农具的使用 ②.牛耕的推广
③.水利灌溉的发展 ④.封建制度的确立
A.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对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争霸的历史影响,其客观作用评价不正确的是: ( )
A.是推动社会制度变革的重要因素 B.推动了民族融合
C.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D.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5.孔子“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 )
A.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B.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基础
C.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6.“夫仁义礼智者,法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法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这一言论反映出作者对儒、法思想的基本态度是: ( )
A.尊儒抑法 B.尊法抑儒 C.儒法并用 D.外儒内法
简要指出曹操、苻坚、和杨坚试图统一南方的不同结果,并结合当时南北经济、政治的历史条件分析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