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学者威尔斯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这句话主要反映了中国唐朝的文化繁荣局面。请回答:
(1)出现这种局面的客观基础是什么?
(2)当时统治者为文化繁荣做出了哪些努力?
(3)说说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
两汉时期,中国与东亚、东南亚地区的一些国家就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东南亚、南亚等地的水上交通线,这就是近世所说的“海上丝绸之路”。隋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往西延伸,涉及的范围更广。回答:
⑴.汉唐海上丝绸之路向西延伸最远分别到达何处?
⑵.在现在我们所说的“东盟与中日韩(3+1)”地域范围内,唐代时主要通过哪条海陆与这些国家友好往来?
⑶.汉代的丝绸之路以陆路为主,唐代丝绸之路则海陆并举。结合有关史实,分析唐代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兴盛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做出决定)将上(皇帝),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得主书填“奉行”而已。(引自《朱子语类》)
材料二: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有的)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引自《贞观政要》)
材料三: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引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初年皇帝的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
⑵.根据材料二,说明唐朝初年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⑶.材料三所述故事实质上是哪两种权威之间的冲突?结局说明了什么?
⑷.结合上述材料,指出唐朝初年君主的权利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结合我国封建制度的政治特点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胡曾《汴河》)
材料二:“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李敬方《汴河直进船》)
材料三:“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汴河怀古》)
请回答:
⑴.隋朝的大运河开通于何时?其中心和起讫点在哪里?它分为哪几段?沟通了哪几大水系?
⑵.材料一说明了大运河的开凿与隋亡是怎样的关系?它是如何认识的?你的看法怎样?
⑶.材料二对大运河开凿的评价与材料一的主要不同点是什么?材料二的看法是否有道理?
⑷.材料三是如何评价开凿大运河这件事的?其评价是否正确?为什么?
⑸.你又如何评价大运河在古今的重要作用?
⑹.结合史实分析上述三段材料,你可得到怎样的认识?
隋唐时期文化发展。回答:
1.隋唐时期我国科技文化空前发达的原因在于: ( )
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发展
②.政府推行开明政策、兼容的文化政策
④.继承并发扬了历代传统的文化 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与唐朝的诗歌繁荣有直接关系的是: ( )
A.唐朝国力强盛 B.造纸术的发明
C.社会政治安定 D.科举制的实行
3.以下关于隋唐文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火药的配方在唐朝中期就有,唐末开始用于军事
B.僧一行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
C.唐高宗时编订的《四部药典》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D.隋唐书法汇合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了自己的风格
4.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吐蕃名医元丹贡布著有《四部医典》B.唐高宗编订了《唐本草》
C.白居易的《新乐府》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
D.《霓裳羽衣舞》是唐玄宗创作的
5.下列古代科技成就中,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的是: ( )
A.造纸术的发明 B.活字印刷术的发展
C.僧一行测量子午线 D.沈括的《梦溪笔谈》
唐朝疆域空前广大,各民族关系密切。回答:
1.唐玄宗为密切与各少数民族的关系而采取的措施有: ( )
①.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②.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③.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④.与尺带珠丹和亲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控制过蒙古高原大部分地区的少数民族有: ( )
①.匈奴 ②.鲜卑 ③突厥 ④.回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3.唐政府在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了完整的行政机构进行管理: ( )
A.黑水靺鞨 B.南诏 C.回纥 D.吐蕃
4.隋唐时期先后崛起并称雄北方草原的民族有: ( )
A.突厥和回纥 B.回纥和吐蕃 C.突厥和靺鞨 D.突厥和吐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