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阶段特征,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之一。据此回答: 1....

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阶段特征,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之一。据此回答:

1.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B.诸侯林立,战乱频繁,导致社会经济停滞不前

C.兼并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

D.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2.下列关于秦汉时期发展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有:       ( )

①.秦朝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西汉实现了大统一 ②.由于政策的调整,促进了封建经济全面发展 ③.民族间交往加强,多民族国家格局初步形成 ④.科技领先世界,"中华文化圈"完全形成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特点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

A.封建国家由分裂到完成统一  B.南方农业生产开始赶上北方

C.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    D.士族成为社会上的腐朽势力

4.对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发展特征的表述,准确的是: ( )

①.国家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

②.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封建生产方式逐步向边疆扩展

③.对外关系处于起始阶段,并出现迅速发展势头

④.科技发展迅速,四大发明最终完成并向世界传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下列哪一项不符合明清时期历史发展特点:           ( )

A.封建制度逐渐衰落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产生并开始传播

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D.传统科技仍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B 2.C 3.A 4.A 5.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我国古代经济持续发展。回答:

1.我国丝织生产历史悠久,养蚕缫丝最早是在:         ( )

A.原始社会 B.夏商周 C.春秋 D.战国

2.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达,各地流通的商品主要是:     ( )

A.青铜器皿B.陶器及农产品C.铁制工具D.不同地区的土特产品

3.汉朝水利工程的重点地区是:                       ( )

A.关中平原、黄河下游、荆江地区

B.关中平原、黄河下游、淮河流域

C.黄河下游、荆江地区、淮河流域

D.关中平原、荆江地区、海河流域

4.完全符合下列三项条件的城市是今天的:             ( )

①.隋朝时南北水运交通枢纽 ②.唐朝时对外交通的重要港口

③.明朝时是商品集散地    A.广州 B.杭州 C.泉州 D.扬州

5.我国古代自南向北扩展种植的农作物有:             ( )

①.粟、麦 ②.黍、豆 ③.占城稻 ④.甘薯 ⑤.棉花

A.①②③④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④⑤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之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而不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

  ——摘自《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二:(明太祖)又曰:“……,自秦始置丞相,不久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同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郡、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定。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摘自《明太祖实录》

  材料三:“后之人君,认为天下利害之权皆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以我之私利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产业,传之子孙,享受无穷……然,是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唐太宗为什么承隋制设三省之长为宰相职?三省的职权分别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如何行政?说明了什么问题?

(2)据材料二明朝中央机构的特点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3)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中央官僚机构重大改变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4)据材料三黄宗羲的思想核心是什么?为什么在那时能够出现这样的思想?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安石说:“今人才乏少,且其学术不一,异论纷然,不能一道德故也。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宫,世事皆所不习。此科法败坏,人才致不如古。”(《宋史·选举制》

    材料二:……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监司无检察之人,守将非选择之吏。转徙之亟,既难于考绩;而游谈之众,因得以乱真。交私养望者,多得显官;独立营职者,或见排沮。故上下偷惰取容而已,虽有能者在职,亦无以异于庸人。(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复,宗社丘墟。(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四: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股者,对偶之名也。……明初之制,可及本朝时事以后功令并密,恐有借以自炫者,但许言前代,不及本朝。至万历中,天结止三四句,于是国家之事罔始罔终,在位之臣畏首畏尾,其象已见于应举之文矣。(顾炎武《日知录》)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二判断,王安石认为当时的科举和学校存在哪些问题?

⑵.根据材料三、四,顾炎武思想主张与王安石有哪些相似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

⑶.就宋明科举与教育的实际作用谈谈你的认识。

 

查看答案

明清时期,我国传统科技、文学、艺术和思想方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现象。据此回答

1.明清之际我国总结性科技著作涌现,这些著作:       ( )

①.反映了我国传统科技居世界领先地位②.包含当时中外文化交流的成果③.内容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情况④.包含着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下列情况的出现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关系的是:       ( )

①.世俗文学②.君主专制空前加强③.一条鞭法④.民主思想的出现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3.顾炎武在《日知录》一书中提出了“亡国”和“亡天下”两个概念。其中“亡天下”的确切含义是:                ( )

A、封建王朝的更替           B、外族入侵导致国家危难

C、统治者不施仁政民不聊生   D、统治阶级内部纷争国家分裂

4.学习明、清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作了演讲,你认为其中哪一个概括了这段历史的全过程?:             ( )

A.帝国的彷徨 B.中华的荣耀 C.东方的曙光   D.王朝的振兴

5.明清时期阻碍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根本因素是:      ( )

A.重农抑商政策   B.文化专制政策

C.闭关锁国政策    D.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查看答案

民族融合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内容。据此回答

1.在中国古代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历史作用是促进了:( )

A.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B.游牧民族农业化

C.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2.唐诗人温庭筠的《送渤海王子归国》:“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故国,佳句在中华。”此诗反映的是:        (  )

A.南诏与唐朝关系密切 B.粟末靺鞨与唐朝的密切关系

C.唐朝与新罗友好相处 D.日本与唐朝友好往来

3.宋元时期民族关系所具有的特征是:                 ( )

①有战争有议和     ②由民族政权对峙到走向统一

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④形成新的少数民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下列关于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说法正确的有:①明后期,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修好 ②明朝中期,蒙古分为漠南、漠北、漠西三部 ③康熙帝赐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封号 ④雍正帝在西南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         (  )

A.②③④     B.①②      C.①④      D.①③④

5.我国神圣领土台湾在三国时称为夷洲,在隋唐、元朝、明朝前期依次称为:        ( )

A.流求、小琉球、琉球 B.琉球、流求、小琉球

C.琉球、小琉球、流求 D.流求、琉球、小琉球

6.清朝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辖区在明朝时基本上属于:()

A、辽阳行省 B、岭北行省 C、奴儿干都司 D、宣政院

7.设立机构、册封与和亲是唐代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主要形式。唐朝对下列哪个民族先后实行过上述三种举措:        ( )

A、突厥族  B、回纥族  C、靺褐族  D、吐蕃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