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出现了许多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那样的杰出皇帝...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出现了许多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那样的杰出皇帝,他们是政治家、也是军事家,为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据此回答:

1.秦始皇、汉武帝在军事征服、役使百姓和思想控制等方面的活动相类似,却造成“秦亡汉兴”不同后果,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

A.根本目的不同  B.用人标准不同 

C.背景条件不同  D.实施手段不同

2.刘邦实行的治国政策与措施中,动机与效果明显不符的是:( )

A.休养生息政策  B.沿用秦朝郡县制

C.战和并用的民族政策  D.分封同姓王

3.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都注重的问题是:           ( )

①.重用人才 ②.善于纳谏 ③.轻徭薄赋 ④.减轻刑罚

A.①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④

4.明太祖、与宋太祖的经历相同之处是:               ( )

A.凭借农民起义的力量建立政权

B.结束分裂割据完成统一的开国皇帝

C.采取措施发展经济减轻人民负担

D.采取措施加强封建专制中央集权

5.1683年康熙帝命令清军进入台湾,对此事最正确的评价是:( )

A.坚持了国家统一的立场  B.消灭了明朝的残余势力

C.扩大了清朝的统治地域  D.驱除了入侵的外来势力

 

1.C 2.D 3.A 4.D 5.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阶段特征,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之一。据此回答:

1.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B.诸侯林立,战乱频繁,导致社会经济停滞不前

C.兼并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

D.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2.下列关于秦汉时期发展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有:       ( )

①.秦朝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西汉实现了大统一 ②.由于政策的调整,促进了封建经济全面发展 ③.民族间交往加强,多民族国家格局初步形成 ④.科技领先世界,"中华文化圈"完全形成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特点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

A.封建国家由分裂到完成统一  B.南方农业生产开始赶上北方

C.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    D.士族成为社会上的腐朽势力

4.对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发展特征的表述,准确的是: ( )

①.国家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

②.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封建生产方式逐步向边疆扩展

③.对外关系处于起始阶段,并出现迅速发展势头

④.科技发展迅速,四大发明最终完成并向世界传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下列哪一项不符合明清时期历史发展特点:           ( )

A.封建制度逐渐衰落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产生并开始传播

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D.传统科技仍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查看答案

我国古代经济持续发展。回答:

1.我国丝织生产历史悠久,养蚕缫丝最早是在:         ( )

A.原始社会 B.夏商周 C.春秋 D.战国

2.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达,各地流通的商品主要是:     ( )

A.青铜器皿B.陶器及农产品C.铁制工具D.不同地区的土特产品

3.汉朝水利工程的重点地区是:                       ( )

A.关中平原、黄河下游、荆江地区

B.关中平原、黄河下游、淮河流域

C.黄河下游、荆江地区、淮河流域

D.关中平原、荆江地区、海河流域

4.完全符合下列三项条件的城市是今天的:             ( )

①.隋朝时南北水运交通枢纽 ②.唐朝时对外交通的重要港口

③.明朝时是商品集散地    A.广州 B.杭州 C.泉州 D.扬州

5.我国古代自南向北扩展种植的农作物有:             ( )

①.粟、麦 ②.黍、豆 ③.占城稻 ④.甘薯 ⑤.棉花

A.①②③④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④⑤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之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而不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

  ——摘自《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二:(明太祖)又曰:“……,自秦始置丞相,不久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同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郡、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定。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摘自《明太祖实录》

  材料三:“后之人君,认为天下利害之权皆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以我之私利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产业,传之子孙,享受无穷……然,是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唐太宗为什么承隋制设三省之长为宰相职?三省的职权分别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如何行政?说明了什么问题?

(2)据材料二明朝中央机构的特点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3)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中央官僚机构重大改变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4)据材料三黄宗羲的思想核心是什么?为什么在那时能够出现这样的思想?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安石说:“今人才乏少,且其学术不一,异论纷然,不能一道德故也。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宫,世事皆所不习。此科法败坏,人才致不如古。”(《宋史·选举制》

    材料二:……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监司无检察之人,守将非选择之吏。转徙之亟,既难于考绩;而游谈之众,因得以乱真。交私养望者,多得显官;独立营职者,或见排沮。故上下偷惰取容而已,虽有能者在职,亦无以异于庸人。(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复,宗社丘墟。(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四: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股者,对偶之名也。……明初之制,可及本朝时事以后功令并密,恐有借以自炫者,但许言前代,不及本朝。至万历中,天结止三四句,于是国家之事罔始罔终,在位之臣畏首畏尾,其象已见于应举之文矣。(顾炎武《日知录》)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二判断,王安石认为当时的科举和学校存在哪些问题?

⑵.根据材料三、四,顾炎武思想主张与王安石有哪些相似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

⑶.就宋明科举与教育的实际作用谈谈你的认识。

 

查看答案

明清时期,我国传统科技、文学、艺术和思想方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现象。据此回答

1.明清之际我国总结性科技著作涌现,这些著作:       ( )

①.反映了我国传统科技居世界领先地位②.包含当时中外文化交流的成果③.内容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情况④.包含着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下列情况的出现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关系的是:       ( )

①.世俗文学②.君主专制空前加强③.一条鞭法④.民主思想的出现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3.顾炎武在《日知录》一书中提出了“亡国”和“亡天下”两个概念。其中“亡天下”的确切含义是:                ( )

A、封建王朝的更替           B、外族入侵导致国家危难

C、统治者不施仁政民不聊生   D、统治阶级内部纷争国家分裂

4.学习明、清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作了演讲,你认为其中哪一个概括了这段历史的全过程?:             ( )

A.帝国的彷徨 B.中华的荣耀 C.东方的曙光   D.王朝的振兴

5.明清时期阻碍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根本因素是:      ( )

A.重农抑商政策   B.文化专制政策

C.闭关锁国政策    D.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