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后期,某些地区的某些行业,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而居主导地位。主要反映了 ( )
A.轻视工商业的意识有所淡化
B.私营工商业更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潮流
C.明朝政府鼓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
D.国家对工商业者人身控制的放松
明朝时期,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附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瓷窑1000多座。综合分析这些现象,可以直接说明 ( )
A.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地区性社会分工扩大 D.手工生产力水平提高
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最早开始于 ( )
A.南北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西欧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据《齐民要术》叙述,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 ( )
①精耕细作技术的发达 ②小农经济体制的促进
③中央集权制封建政府的作为 ④民族融合的推动⑤北民南迁的影响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
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 “乞巧节” (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牛郎与织女”的美丽传说。导致这一节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
A.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B.人们对神话传说的钟爱
C.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D.人们对牛郎与织女遭遇的同情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的兴衰说明了一个道理:一国的振兴和强大靠的是制度性创新,英国从500年前开始崛起,就是因为它在许多关键时刻站在历史的前沿,创造了历史的未来。
——摘自齐世荣主编《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村料二 游行队伍中有来自新南威尔士的骑兵……加拿大的轻骑兵……驻纳塔尔的皇家苏格兰龙骑兵卫队……比卡内尔的骆驼骑兵……北婆罗洲割取敌人首级做战利品的迪雅克人……香港的中国警察……马来人、僧伽罗人,以及来自尼日尔和黄金海岸的豪萨人……
——摘自《剑桥插图大英帝国史》
材料三 挪罗齐在担任(印度)国大党主席时致辞说,从宪政改革走向代议制“这新的一课”,“我们是仅仅靠自由的英国文明之光在亚洲专制主义的黑暗中学到的”。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阅读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的崛起与哪些“制度性创新”有关?(2分)英国历史上是如何进行这些“制度性创新”的?(6分)
(2)材料二反映了英国发展的哪一历史阶段?推动英国走入这一历史阶段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2分)
(3)结合材料二、材料三以及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英国的崛起对世界历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