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啊,要不这样,即使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么?”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克己复礼,应贵贱有序
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己 D.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
现在我们提倡“以德治国”,而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过“为政以德”的主张。这说明
A、不管时代怎样发展,我们遵循的道德准则是一致的
B、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加以继承
C、对传统文化必须予以绝对地肯定或否定
D、“德治”将要取代“法治”
(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代废除丞相以前的著名丞相及其权力
时期 |
代表人物 |
拥有的权力 |
秦国 |
吕不韦 |
秦王以“仲父”相称,掌握国家大权 |
东汉末年 |
曹操 |
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国家大权 |
材料二 废除丞相以后相当丞相地位官职所享有权力范围的变化
材料三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官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
请回答:
(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发生的变化是什么?指出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
(2)为解决材料一二所反映的矛盾,概述秦朝以后各朝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 (5分)
(3)据材料三分析中国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4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者。 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 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贞观政要》
材料三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贞观政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 (2分)
(2)材料二说明唐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这种特点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什么? (2分)
(3)材料三所述故事实质上是哪两种权威之间的冲突?结局说明了什么? (2分)
(4)结合上述材料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结合我国封建制度的政治特点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认识。(4分)
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 武王克商,先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
——《左传· 昭公二十八年》
材料二 (楚庄王十六年,公元前598年)伐陈,杀夏征舒。征舒碱其君,故杀之也。已破陈,即县之。
(秦惠文王十三年,公元前312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 置汉中郡。
——《史记》
材料三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国,都 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为得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 中统、至元间……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 国重事,无不统之。
——《元史·百官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诸侯的主要特点。(1分)
(2)根据材料二,提炼出相关的历史信息。(4分)
(3)材料三、四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些政治制度?这些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何共同影响?(6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4分)
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某学者在考证秦朝设郡的数目时,收集、使用了以下几类资料,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是
A.《汉书》的记载 B.民间的传说 C.史学家的论文 D.秦简的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