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苏格拉底认为雅典“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将社会的命运委之于缺乏真知...

苏格拉底认为雅典“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将社会的命运委之于缺乏真知灼见的人们手中……”。上述材料反映了苏格拉底

A.看到雅典民主制度的弊端      B.主张实行代议制

C.对民主制度失去信心          D.主张恢复君主制

 

A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伴随我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历程的两对基本矛盾是

①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②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③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    ④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矛盾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查看答案

秦始皇时“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突出说明

A.秦始皇非常勤政          B.秦始皇总揽全国大权

C.秦朝的地方官员无能      D.中央集权制度已过时

 

查看答案

秦朝三公九卿和各级地方长官产生的方式是

A.世代相袭      B.考试选拔

C.地方推荐      D.皇帝任命

 

查看答案

央视二频道《咏乐汇》节目中,国际巨星成龙在回答一现场观众有关其子房祖名为何姓“房”却不随父姓这一问题时,解释说:这是由于近年才知道自己的父亲原来姓“房”,祖名成年后要求认祖归宗才改姓“房”。这一“改姓”现象的产生,可能源于古代中国的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察举制     D.宗法制

 

查看答案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Ⅱ

材料二  (在广东佛山罗定)凡一炉场,环而居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计一铁场之费,不止万金,日得铁20余板则利嬴,得8、9板则缩。

——摘自屈大钧:《广东新语卷·15》

材料三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M.Godtey)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四大城市繁荣与发展的主要原因。(3分)

(2)你认为材料二中所反映的生产状态属于什么性质?说说你的理由。(4分)

(3)材料三中郭德利认为“引发人们经营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据材料分析他的论据是什么?除此以外,你认为明清时期阻碍工商业发展的因素还有哪些?最终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9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