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根据设问,回答问题(本大题10题)
历史上东西政治制度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雅典是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典范。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的改革家是谁?(1分)他规定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什么?(1分)
(2)世界近代史上,西方国家先后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指出英美两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不同形式及各自的法律依据。(4分)
(3)皇权至上,是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特征。明清两朝为加强皇权在中央制度方面采取了哪些突出举措?(3分)
(4)近代中国在反对封建制度,追寻民主政治的进程中取得了一些成就。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是什么?(1分)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由市场经济如同没有笼头的野马一样狂奔,灾难出现了。……在20世纪30年代,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在国内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24.95万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实际增长6.3倍;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400多万……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实际使用外资额累计近10000亿美元。
——摘自胡锦涛《30年来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演讲稿
材料四 在不同时期,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正确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大国崛起》解说词
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的“他”是指谁?他所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是什么?与以往的经济模式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3分)
(2)材料二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3分)
(3)材料三中中国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在于改革开放。我国改革开放的开端是什么?它首先从农村开始,主要采用什么形式?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3分)
(4)上述材料体现的两种不同的现代化模式,有不少共性。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它们的相同之处。(1分)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交关系文件集》第3集
材料二 下列两幅图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参加的两次重要国际会议的场景
材料四 1981年底,中国明确表示肯定和原则支持符合联合国宪章精神的维和行动,并开始交纳有关摊款。
1990-2008年,中国先后向联合国15个维和地区派出4150年军人参与维和行动,有7人为和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2010年1月12日发生的海地大地震中,我国有朱晓平、王树林等八位维和人员遇难。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这些原则”是指什么?(1分)
(2)材料二中图一和图二分别是新中国参加的哪两次国际会议?(2分)
(3)图三反映70年代中国外交史上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有何意义?(2分)
(4)图四反映的历史事件标志着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改变?(2分)中美关系的改变,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5)据材料五指出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活动。(1分)
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选A,不正确选B,并在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本大题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2.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3.辛亥革命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4.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
5.下列两幅图分别是俄国“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图和井冈山会师图。由此可以看出俄中两国革命走的是城市暴动之路。
下图所示内容反映了
A.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趋势
B.世界政治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
C.意大利的经济生产总值超过德国
D.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
20世纪中期,美国财政部长福勒得意地宣称:“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与这句话相关的是
A.《关税贸易总协定》签署
B.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C.乌拉圭回合谈判启动
D.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