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熊月之在《近代上海形象的历史变迁》中曾说:“乡下人看上海,看到的是繁华。道德家看...

熊月之在《近代上海形象的历史变迁》中曾说:“乡下人看上海,看到的是繁华。道德家看上海,看到的是罪恶。文化人看上海,却每每看到的是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3分)

材料一:上海当南北航线之要点,东西洋贸易之枢纽,新学输入,风气之开,较他处先。是上海者,诚陶冶人才之文明渊薮也。              ——《民立报》1911年7月3日。

材料二: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品岸。”

——摘自《上海档案》

(1)《南京条约》的签订是源于中英的哪一场战争?战争的结果如何?(2分)

材料三:“四围马路各争开,英法花旗杂处来。怅触当年丛冢地,一时都变作楼台。”

——19世纪70年代竹枝词

(2)竹枝词所咏的是何事?其主要依据是什么?(2分)

材料四:“19世纪60年代,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创办,70年代以后,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洋务企业的设立,1882年英国人立德尔开设的上海电光公司创立,……1908年吴淞与崇明两地使用无线电通报。”                          ——摘自《上海档案》

材料五: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地埋铁管通街市,真个销魂不夜城。

——《申江百咏》

(3)“火树千株”指的是什么?它的发明源于哪次工业革命?(2分)

材料六:“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风尚转变过程中,最明显的莫过于阅报风气的形成。报纸比书籍在传播知识方面具有更大的时效性……”“同一时期,上海居民生活日趋西化,住洋楼,着洋服,吃洋菜,乘洋轿,点洋灯,‘莫不以洋为尚’,西洋话剧、电影、歌舞乃至赛马场、夜总会、舞厅等等进入城市日常生活。”  

              ——《近代文明演变轨迹》

(4)上海人民阅报风气的形成始于哪份中文报刊的创办?其主要价值如何?(2分)

材料七:余游上海十余年矣,寓庐属在洋场,耳闻所及见闻逐髁,……此邦自互市以来,繁华景象日盛一日,停车者踵相接,入市者目几眩,骎骎乎驾粤东、汉口诸名镇而上之。来游之人,中朝则十有八省,外洋则二十有四国。”         ——葛元熙《沪游杂记》自序

(5)上海近代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请概要评述上海的近代化。(15分)

 

(1)鸦片战争(1分)中国失败(1分) (2)租界的建立(1分)《虎门条约》(1分) (3)电灯(1分)第二次工业革命(1分) (4)《申报》(1分)较为详实的记载了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曲折进程或保存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或堪称中国近代史的史料宝库(1分) (5)第一层次,前结构: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与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0-2分) 0分:回答与问题本身无联系,如上海的近代化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影响。 1分:对上海近代化的起源、表现或影响做出其中一种直接的推断,未予论证评价。例如:上海的近代化是由于遭受入侵而引起的…… 2分:对上海近代化的起源、表现或影响做出其中两种直接的推断,未予论证评价。例如:上海的近代化是由于遭受入侵而引起,但同时客观上促进近代化的进程…… 第二层次,单点结构:找到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3-6分) 结合一种时代背景重点分析得出一个结论3分,简要分析一种时代背景,加1分,增加一个事例加1分,总共不超过6分。(有关结论和史实参见要点)。 第三层次,多点结构: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维度的解释。(7—10分) 运用材料分析史实的阅卷标准同第二层次。 所归纳的结论根据语言简明扼要,结论清晰7—8分。与所列举事例具有逻辑联系,结论具有科学性等要求9—10分。(有关结论和史实参见要点)。 第四层次,关联结构: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11-13分) 第一个结论的评价标准参照第二第三层次。 第二个结论的史与论约1—4分。其中,结论1—2分;要求见第三层次。史实分析最高不超过3分。 第五层次,抽象拓展结构:能够扩展材料本身的意义,并进行更为抽象的提炼和概括(15分) 注: 1.引用材料,可以是部分引用,也可以是归纳概括式的引用,但不可以照抄,必须自己重新进行组织 2.浮动的分值,除以上参考标准外,还可以视“组织”情况而进行赋分。(组织包括语言是否通顺流畅,逻辑是否合理,结构是否清晰等要素)。 附:上海城市近代化历程要点: 1原因:历史原因,地理因素,社会因素,列强侵略因素,移民因素 2表现:政治——租界 经济——列强工商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文化生活——中西交融,华洋杂处,领先国人 具体:上海是外国资本主义最早侵略的地区之一;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资企业相继在上海设立,技术先进,工业(经济)基础较好;近代企业使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产生和发展;报刊的发行和阅报风气形成,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开拓人们的视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人思想观念大变化,社会生活方式(习俗)近代化(西化);上海成为一座具有鲜明西方色彩的近代化城市。 3影响:进步:政治,经济,文化,生活 4问题:畸形,西方控制,鱼龙混杂,没有完成 5认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具有双重性—破坏性和建设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近代化是中国历史(社会)发展的主流,具有进步性。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西方有位学者写了本书,作者在前言中说:本书评述的时间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数月,结束于苏联的解体,美苏对抗是这个时代政治图景的主线。

    问题:(7分)

(1)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苏联的解体”作为此书的结束?(2分)

(2)“美苏对抗”主要表现在哪些事件中?(3分)

(3)如果你是本书的读者会怎样评价这个“时代”?(2分)

 

查看答案

20世纪是中国将民主政治从理想、理论逐步变成现实的世纪,它经历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新民主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三个探索阶段,最终形成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3分)

(1)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探索民主政治的过程及结果。(6分)

(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民主政治探索做出了哪些贡献?(3分)

(3)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民主政治探索过程中有哪些成功的实践?请用所学史实说明。(4分)

 

查看答案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请以史实为依据从不同方面加以论述。(至少三个不同的视角)(12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12分)

霍布斯邦在《革命的年代:1789——1848》写道,从一七八九到一八四八,发生在英法两个国家里的孪生大变革——双元革命。我们不应该把这场革命看成是属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而应该看作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孪生喷发口,并且还在继续使整个世界发生变革。

问题:

(1)霍布斯邦所说的“双元革命”分别是指什么?(2分)

(2)你认为作者将发生在1789-1848年英法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视为一场孪生“双元革命”的依据有哪些?(2分)

(3)作者把 “双元革命”看作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孪生喷发口,其寓意是什么?(2分)

(4)概述“双元革命”对世界的经济、政治和思想等变革所产生的作用?(6分)

 

查看答案

日本学者儿岛献吉郎在其《诸子百家考》中说:“……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越南)……又流行于欧美……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

请回答:(1)概述:在孔子的理论中,怎样才能达成和谐的社会关系?(3分)

(2)孔子身后的几位儒家代表人物都对孔子开创的儒学作了继承和发展。其中包括明确提出“民本”思想的      A     ,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的     B    ,以及倡导“君权神授”的     C    ,还有指出“明天理,灭人欲”的    D     。(4分)

       (3)以上所给材料是如何评价“孔子之道”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的?(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