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从《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中我们可得到的信息是(图例中农业税要加点...

从《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中我们可得到的信息是(图例中农业税要加点区别。)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A.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农业税不断稳步增长

C.商品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提高

D.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

 

D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中,全国人口数目最多的时期适逢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查看答案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 “革命” 主要是指

A.商鞅变法

B.秦的统一

C.中央集权制建立

D.儒家学说成为统治思想

 

查看答案

在判定文明时代出现的具体标志时,有学者将其物化为:(一)以宗庙、宫室为核心的都城的设立;(二)王陵区的存在;(三)青铜礼器与青铜兵器被比较广泛地使用;(四)已能记载语言的文字的应用。按照此标准,中国文明社会形成的时间最迟不晚于

A.一万年前

B.传说中的黄帝时代

C.商周时期

D.秦汉时期

 

查看答案

《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述和叙述。”材料中对史料的叙述能够体现

A.任何文字史料都带有主观因素

B.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

C.历史是“心理的状态”的反映

D.只有实迹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查看答案

熊月之在《近代上海形象的历史变迁》中曾说:“乡下人看上海,看到的是繁华。道德家看上海,看到的是罪恶。文化人看上海,却每每看到的是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3分)

材料一:上海当南北航线之要点,东西洋贸易之枢纽,新学输入,风气之开,较他处先。是上海者,诚陶冶人才之文明渊薮也。              ——《民立报》1911年7月3日。

材料二: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品岸。”

——摘自《上海档案》

(1)《南京条约》的签订是源于中英的哪一场战争?战争的结果如何?(2分)

材料三:“四围马路各争开,英法花旗杂处来。怅触当年丛冢地,一时都变作楼台。”

——19世纪70年代竹枝词

(2)竹枝词所咏的是何事?其主要依据是什么?(2分)

材料四:“19世纪60年代,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创办,70年代以后,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洋务企业的设立,1882年英国人立德尔开设的上海电光公司创立,……1908年吴淞与崇明两地使用无线电通报。”                          ——摘自《上海档案》

材料五: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地埋铁管通街市,真个销魂不夜城。

——《申江百咏》

(3)“火树千株”指的是什么?它的发明源于哪次工业革命?(2分)

材料六:“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风尚转变过程中,最明显的莫过于阅报风气的形成。报纸比书籍在传播知识方面具有更大的时效性……”“同一时期,上海居民生活日趋西化,住洋楼,着洋服,吃洋菜,乘洋轿,点洋灯,‘莫不以洋为尚’,西洋话剧、电影、歌舞乃至赛马场、夜总会、舞厅等等进入城市日常生活。”  

              ——《近代文明演变轨迹》

(4)上海人民阅报风气的形成始于哪份中文报刊的创办?其主要价值如何?(2分)

材料七:余游上海十余年矣,寓庐属在洋场,耳闻所及见闻逐髁,……此邦自互市以来,繁华景象日盛一日,停车者踵相接,入市者目几眩,骎骎乎驾粤东、汉口诸名镇而上之。来游之人,中朝则十有八省,外洋则二十有四国。”         ——葛元熙《沪游杂记》自序

(5)上海近代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请概要评述上海的近代化。(15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