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都体现了当时艺术内容世俗化的倾向,其共同原因在于 ( )
A.都出现了雇佣关系 B.社会思潮的变化
C.社会上层的倡导 D.商品经济的发展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按此次序排列,在中国近代化进程出现的代表人物应该是 ( )
A.曾国藩——蔡元培——孙中山 B.孙中山——蔡元培——曾国藩
C.曾国藩——孙中山——蔡元培 D.蔡元培——孙中山——曾国藩
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对此以下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西用”思想最早是由地主阶级提出的
B.“西用”以“中体”为前提主要是天下“多为泥古而顽梗之人”
C.“中体西用”的观点受传统的夷夏之辨的影响
D.由于缺乏依托“西用”最终没有进入中国的大门
有人这样评价当今世界:“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下列对此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二战后美国经济开始萎缩
B.日本经济强大主要是轻工业发达
C.欧盟成员有分歧将影响其快速发展
D.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将成为未来的超级大国
有学者指出,“资本主义的逻辑最终必然到达全球范围,它从16世纪在欧洲诞生到今天已经真正达到全球范围”,“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架构之内运作。”这位学者实际上在强调 ( )
A.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起核心作用
B.经济全球化从16世纪就已开始
C.世界各国经济逐渐趋向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
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右侧的图示表明了政治文化与政治体制的关系。其中公民占比例越大,民主体制越容易实现;而臣民、愚民占比例大,则民主体制越不容易实现。如果把19世纪末的美国称为“民主的工业国家”,德国称为“权威的工业国家”,那么同时期的“民主的前工业化国家”对应的是( )
A.法国 B.英国 C.中国 D.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