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帝王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神(社)和五谷神(稷),“社稷”从字来看是说土谷之神,但它反映了
①“社”和“稷”两者是农业社会的根基
②我国古代以农立国的社会性质
③我国古代君主对自然界和农民的尊重
④社稷作为一个特指名词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这首诗揭露的是哪一制度的弊端
A.井田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代田法
《史记》载,“封诸侯,班赐宗彝,作分殷之器物。____,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大禹之后于杞。……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句中横线部分文字可能是
A.“武王微九牧之君” B.“封商纣于禄父殷之馀民
C.“武王追思先圣王” D.“于是封功臣谋士
古人“始生三月而加名”,“男子二十冠而字”。如曹操,名操,字孟德;刘备,名备,字玄德。一般情况下,名供长辈称呼,用来自称则有谦恭之意。“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刘备与曹操会面时,他的自称和对曹操的称呼应是
A.备、操 B.备、孟德 C.玄德、操 D.玄德、孟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统一,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患,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日: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日: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三位思想家各处于什么时代?指出其时代特点。 (7分)
(2)三段材料反映的政治观点有何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3)材料一、二和材料三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4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六朝古都金陵(今江苏南京)原是一个“市厘列肆,埒于二京,人杂五方”的大都会,唐代成为润州(今江苏镇江)一县。正如诗人所说:“霸气尽而江山空,皇风清而市朝改。昔时地险,实为建业之雄都;今日太平,即是江宁小邑。”连一个州的治所也不是。全国的统一,使金陵失去了长江中下游之间的枢纽作用,运河的开能,使金陵失去四喉近代带的地理位置,缺乏经济依托的金陵地位一落千丈。而扬、润、苏、常、杭等州由于本身经济的发展和运河流经其地而成为重要的都会。
——吴宗国《隋唐五代简史》
材料二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三 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做“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庄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同《中国城市发展史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隋唐时期金陵、扬州、苏州、润州、常州、杭州等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4分)
(2)从材料二中提取信息说明中国宋代的市场活动有何发展变化?(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市镇的特点及兴起的背景。(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