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内容中既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
A.清明节 B.端午节 C.中秋节 D.春节
(60分)2009年11月8日~9日,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探讨如何深化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谋求可持续发展。温家宝总理出席会议并在开幕式上宣布了中国同非洲合作八项新举措。
材料一:我国与非洲各国的交往源远流长。1405年至1433年间,中国明代的大航海家郑和就曾经率领庞大的船队7次下西洋,足迹遍及亚洲、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
(1)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什么地方?有何意义?(6分)
材料二:1955年4月18日,第一次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29个国家的3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另有5个国家派代表列席。这次会议的成员代表了占世界面积1/4,人口2/3的国家的人民.是世界史上第一次完全由亚非国家自己发起、自己举办,并且没有一个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派出了以周恩来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出席,并为推动会议的成功举行发挥了巨大作用。
(2)第一次亚非会议又被称为什么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中国提出了什么方针?在当时情况下,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具有什么历史意义?(14分)
(3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据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材料二 我国粮食产量1959年3400亿斤,1961年2950亿斤9人均约440斤),1978年6000亿斤,1984年8000亿斤(人均约800斤)。
(1)从新中国成立到“二五”计划期间,我国在农业生产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6分)
(2)指出材料二中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4分)简要说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状况的原因。(8分)
(3)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4分)有什么意义?(6分)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4分)
邓小平曾经说过:“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其中的“东西”是指
A.政治问题 B.和平问题 C.经济问题 D.民族问题
2010年《环球时报》约请中国科学院金点强团队提出的“影响近现代中国的50个外国人”中,下列两位人物名列其中,两人入选的主要原因是
A.从思想上改变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 B.他们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C.他们先进的科学理论极大影响着中国 D.动摇封建社会统治基础
“战争开始时,塞尔维亚由于经济落后,没有军事工业……但是与奥匈帝国作战得到国内广泛支持,周围斯拉夫民族的许多人也组成志愿兵,加入到塞尔维亚军队的行列。”材料中突出体现的思想是
A.极端民族主义 B.爱国主义 C.军国主义 D.孤立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