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相关问题:
材料一:康熙元年(1662年)七月派都司王维明等人前往(台湾)劝说“朝廷诚信待人,若释疑遵制,削发登岸,自当厚爵加封”,然郑经(郑成功之子)提出“依朝鲜例,称臣纳贡”。康熙皇帝明确指出“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台湾乃中国之领土。”……康熙六年五月,招抚人员赴台湾,郑经称台湾远在海外,“非属(中国)版图之中”。……
材料二: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施琅到福建前线主持归台大计。二十二年六月率精兵2万、战船300只,跨海取澎湖。……郑军已是全军覆没,同年八月十三日,施琅率军入台。郑克爽(郑经之子)缴械投降,施琅进入台湾。 ――以上摘自《康熙统一挡案史料选书籍》
材料三:康熙皇帝……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包括:实行“更名田”制度,还田于民,奖励垦荒,扩大农业种植面积;兴修水利,修治黄河、淮河和大运河。
材料四:康熙十六年(1677年),清政府恢复了福建水师建制。至康熙十八年年底,福建水师已有战船240艘,官兵28580名。
材料五:澎湖海战结束后,施琅贯彻康熙帝“因剿寓抚”的方针,下令暂停军事进攻,禁止杀戮,张榜安民;优待战俘,放其归台;向台湾军民发布《安抚输诚示》,宣扬清政府宽大投诚者的政策;又派人劝说郑克爽投诚。施琅郑重表示:“断不报仇!当日杀吾父者已死,与他人不相干。”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七月五日以郑克爽为首的郑氏集团完全接受了清政府的和谈条件,放弃抵抗企图,向清政府缴械投诚。十三日,施琅率清军在台湾登陆,接管台湾全境。
材料六:第二年,康熙帝下诏设台湾府,下辖三县,隶属福建省。蒋毓英担任第一任知府。蒋毓英在任内颇有政绩,使台湾的经济、文化得到发展,其政治地位更加重要。―----《大清王朝》
(1)据材料一,你认为康熙帝与郑氏集团的根本分歧是什么?(2分)康熙帝对台湾是什么观点?(2分)
(2)据材料一、二分析:康熙帝在台湾问题上先后采取了怎样的政策?(2分)政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分)
(3)根据材料三、四、五,简要分析康熙帝最终能以武力统一台湾的原因。(8分)
(4)根据材料六说明康熙帝对台湾的治理措施,(2分)及所起到的作用。(2分)
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发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形势需要 B.帝国主义经济封锁所导致
C.苏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所决定 D.苏俄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所决定
列宁指出,既然我们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我们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生产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这里的“中间环节”主要是指什么政策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实行“粮食税” D.余粮征集制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苏维埃采取的一项极具策略性的决定是
A.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实行“新经济政策” D.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一战
“你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你向我们指出了共同斗争的道路,你将作为一个伟大的人物,永远活在被压迫民族的心里。”孙中山这段话中这个伟大人物是
A.甘地 B.华盛顿 C.列宁 D.毛泽东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的这句名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哲学家不仅要解释世界,更要去改变世界B.号召人们起来为改造世界而斗争
C.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腐败和黑暗 D.马克思立志献身于人类解放事业的远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