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运动期间,一篇文章说:“夫中国外交之起,处于不得已而成互市(对外通商),其间丧师辱国,赔款割地,盖无约(条约)不损,无战不败,故其时通国君臣上下,以复仇为雪耻,以积愤思报怨,以下令逐客(驱逐外国人)为最快意,以闭关绝市为复见太平。其处势应变,虽曰非宜,其抗志负气,殆非无取(可取)。”下列最能说明该材料中作者对义和团运动的态度的是
A.列强侵略是义和团运动的原因 B.义和团的斗争方式不当
C.义和团反抗侵略的精神值得赞扬 D.材料作者有盲目排外的倾向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柳宗元这段话实际否定的是
A.西周时期形成的分封制 B.秦朝建立的郡县制
C.统一货币的制度 D.西汉郡国并行制
某人为了让弟弟顺利取得任官的机会,故意在分家时,将优厚的部分归于自己,让弟弟取得贫瘠的土地。乡里民众因此盛赞其弟“能让”,故推荐这位弟弟参加政府的任官考试。这个故事里的选官制度所依据的标准最早是何时产生的?
A.春秋战国 B.两汉 C.魏晋 D.隋唐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说:“故中国政制之废丞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真不免为独裁专制之黑暗所笼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明朝废丞相造成了皇权不断强化 B.在明朝以前政府并不完全直接统属于王室
C.明朝以前的政府采取集体决策方式 D.明清两代都形成了专制集权的社会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下列选项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实行郡县制 B.废丞相、设内阁 C.实行宗法制 D.设军机处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论语》
材料二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地维之所赖以立,天柱之所赖以尊……君虽不仁,臣不可以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以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
——《曾文正公全集》家训卷下
材料三 城邦以正义为原则。由正义衍生的礼法,可凭以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正义恰正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要使事物合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法治应该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良好的法律。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为建立社会秩序的主张有哪些?(2分)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这一主张到后来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2)依据材料三,说明亚里士多德认为该如何建立有序的社会?(2分)亚里士多德认为的法治有哪些先决条件?(2分)
(3)综合上述材料与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