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在《与刘成禹对话》中写道:“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由此可见孙中山认为
①科举制有其历史的局限性 ②科举制不看门第,以考试成绩决定录用与否
③科举制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④科举制因不合时宜而应该废除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江苏连云港尹湾出土的东海郡《集簿》(西汉永始四年前后)记载:“……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其廿四有堠。都官二……。”据此可知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A.郡县制 B.郡国并行制 C.分封制 D.行省制
观察下图,我们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①分封诸侯有利于西周开发边远地区 ②黄河流域是当时重要的文明区域
③分封的对象有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④江苏地区的开发最晚可追溯到西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2分)时势造英雄,英雄影响时势。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有无数杰出人物,以其思想和行动影响着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子欲善而民
善矣。
——《论语》
材料二: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
——陈登原《国史旧闻》
(秦)富者田连阡陌,而贫者无立锥之地……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汉书·食货志》
于是使御史案问诸生(儒生),诸生传相告引(互相揭发)。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 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政要》
材料四: 是岁(贞观4年)断死刑二十九人,几致刑措(民不犯法,刑无作用),东至于海,南至于岭(岭南),皆外户不闭…… ——《旧唐书·卷三太宗本纪》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卷198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张。(2分)
(2)据材料二,概括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及其具体表现。(4分)
(3)概括材料三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指出这一思想和材料一的联系。(2分)
(4)据材料三、四,归纳唐太宗的主要政绩。(2分)
(5)根据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相关史实,简述材料一孔子政治主张的积极意义。(2分)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649年,英国废除君主制,成立共和国,克伦威尔任国务会议第一任主席。1653年他被拥戴为终身“护国主”。他是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陆、海军总司令,他主管税收,统辖警察和司法,领导外交,在国务会议同意下宣战、媾和。在召开例行议会之前,他有权以自己的名义颁布具有法律效力的敕令。……乍看起来,议会、国务会议和护国主在权能上是彼此制约和互相限制的。实际上,唯独护国主才能制约一切和限制一切。
——[苏联]米·阿·巴尔格《克伦威尔及其时代》
材料二:孙文君既当选为临时大总统,南京各省代表团即发电敦促就任,孙总统遂于阳历1月1号,即旧历十一月十三日,携同顾问员,由沪专车赴宁。下午十时行就任礼,宣读誓词,词日:“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取民之公意,文实遵之。……”誓毕,旋即发令,改用阳历,以本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月元日。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
材料三:第四章I;临大总统、副总统
第二十九条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第三十一条临时大总统为执行法律,或基于法律之委任,得发布命令,并得使发布之。
第三十三条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
第三十四条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第三十五条临时大总统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说明克伦威尔与孙中山在政治制度的除旧布新方面有何相同之处? (2分)
(2)根据材料一、三,作为护国主的克伦威尔和作为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他们的权力制约性有什么差异? (4分)
(3)护国主的统治与《临时约法》的最终结果分别是什么?(2分)
(4)依据上述材料,分别给克伦威尔和孙中山以一个恰当的称谓。(4分)
(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1871年12月,日本政府派出有许多重要官员组成的大型使节团,从横滨出发,在1年零10个月时间里,先后访问了美英法等12个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考察了各国社会经济情况,日本领导人进一步认识了日本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开始寻找一条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
材料三:上清帝第五书中,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给日本带来的最大影响是什么?(4分)
(2)一、二两则材料是什么关系?根据材料指出日本明治政府是怎样发展本国经济的?有何影响?(5分)
(3)材料三中,康有为从日本的发展中提出了什么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2分)
(4)上述材料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