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研究西方汉学的我国学者阎宗临说:“当一国...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研究西方汉学的我国学者阎宗临说:“当一国的知识或思想被介绍到另一个国家时,时常变成一种批判的工具,耶稣会介绍中国文化到欧洲,亦不例外。18世纪的思想家利用他们的文献反过来攻击教会,这是当时耶稣会所想不到的。”

——摘编自《谈明清之际的中学西传》

材料二: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近代前期文化是在中西方文化的矛盾冲突与不断融合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这一历史过程同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步步扩大、民族危机逐步加深和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相适应。梁启超将其概括为,“先从器物上感觉出,再从制度上感觉出,再从文化上感觉出”。陈独秀将其概括为学术觉悟、政治觉悟、理论觉悟三个阶段。

材料三:在2009年10月1日举行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上,四幅领袖画像及四个原音重现,象征着新中国发展历程中四座伟大的里程碑,从思想理念层面突出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建设和发展理论的历史演进。

(1)材料一中所叙述的“18世纪的思想家利用他们的文献反过来攻击教会”现象具体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这对当时的欧洲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5分)   

(2)结合材料二及中国近代前期思想演进的过程,谈一谈中国近代前期思想演进的特点。(6分)

(3)结合材料三,从思想层面简要说明新中国发展历程中的四座伟大的里程碑是什么。其本质特征是什么? (5分)

(4)结合上述材料,谈一谈你对民族文明的理解。(2分)

 

(1)事件:启蒙运动(1分)。影响:丰富和发展启蒙思想的内涵,启蒙思想家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中合理的部分来抨击专制主义和封建等级制度等,倡导理性,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系列可行的方案。(4分) (2)①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是紧密相连的,体现出反封建、反侵略的性质。②以向西方学习为主要途径。③对西方文化认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加深。④每一步新的探索都吸取了前面探索的经验和教训而有所发展,集中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⑤针对每一种思想都进行了社会实践,没有形成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成熟的理论体系,没有为中国革命找到正确的方向和出路。⑥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答到3点,即可给6分) (3)里程碑: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本质: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5分) (4)要尊重和平等对待各民族所创造的文明;在继承、吸收优秀的传统文明的基础上,对传统文明进行创新与改造,不断发展近代文明;要善于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本国的优秀文明。(2分,言之有理可给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所有这些(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包括其改进的策略,都完全可以由中国人在14世纪时所具有的科学知识中研发出来。但其时的中国人却没有加以制作或利用,以致后来这些机器由于无人使用而消失了。因此,我们必须推断在纺织业的领域中,中国传统的工业技术未能有进一步的开展,基本的阻力不在于缺少更高的科学知识,而在于那些促进工业技术的发明与进步更新的经济动力与智识思想力量的减弱。

——摘自马克·尔文《中国历史发展的型式》

材料二:中国之所以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因而轻视和忽视了工匠在科技领域上的重要性。

——摘自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

材料三:当时(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此时再想创新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经济学上的“边际获利递减率”);因此富裕人家,多不愿其子弟外出“开创”新天地。而设计使其安守家园,娶妻纳妾之余,抽上大烟,胜于出外生事冒险(这也与明代专制政治和清代异族统治下法网严峻和地方势力的改变有密切关系)。在此情境下,“浪费人力的文化”逐渐成形:妇女裹小脚、坐八人大轿、妻妾奴婢成行,都是浪费人力的社会文化行径。与此对应,为节省人力而创设的各种机器,便变为“非当务之急”了。

——摘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四:中国的发明创造也是引人注目地随着时间而起伏不定。直到公元1450年左右,中国在技术上比欧洲更富于革新精神,也先进得多,甚至大大超过了中世纪的伊斯兰世界。中国的一系列发明包括运河闸门、铸铁、深钻技术、有效的牲口挽具、火药、风筝、磁罗盘、活字、瓷器、印刷(不算菲斯托斯圆盘)、船尾舵和独轮车。接着,中国就不再富于革新精神。

——摘自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1)上述材料均谈及中国古代的科技问题,其观点所具有的共识之处有哪些?(2分)

(2)材料二中论及中国科技停滞不前的原因,你是否认同?为什么? (2分)

(3)材料一和材料三在中国科技落伍的原因方面作了阐释,其共同认识是什么? 你认为出现这种认识的原因有哪些?(8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建元五年,置五经博士。元朔五年,夏六月,诏曰: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今礼坏乐崩,朕甚闵焉。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与博士子弟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才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班固《汉书·武帝纪》

材料二:前据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请设同文馆,专用正途科甲人员学习天文、算术,并拟定章程六条呈览,当经降旨依议。兹据张盛藻奏,科甲正途读书学道,何必令其习为机巧,于士习人心大有关系等语。朝廷设立同文馆,取用正途学习,原以天文、算学为儒者所当知,不得目为机巧。正途人员用心较精,则学习自易,亦于读书学道无所偏废。是以派令徐继畬总管其事,以专责成,不过借西法以印证中法,并非舍圣道而入歧途,何至有碍于人心士习耶!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四十七

材料三:

1957——1997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对照表

时间(年)

1957

1960

1965

1971

1997

学校数目(所)

229

1289

434

328

2170

材料四:德国莱比锡大学建于1409年,初期开设的课程有神学、文科(语言)、法学、医科。以后逐渐增加,至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德国的其它大学也普遍发生了这样的变化。由于教育的高度发展,德国创造了19世纪末的奇迹。成为欧洲强国,工业产值居于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在教育上采取的措施。 汉武帝的措施对当时的用人制度和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7分)

(2)材料二在教育上有何主张和措施?在当时起到什么作用。(5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及其原因。(6分)

(4)结合材料四,谈谈你对教育变革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2分)

 

查看答案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发誓,“拿破仑用剑没有办到的,我要用笔来完成。”他创作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人间喜剧》,展示了19世纪前期整个法国的社会生活,这部作品反映出

①法国社会的阶级变动    ②金钱对人的灵魂的腐蚀

③封建贵族的日趋没落    ④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强烈要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查看答案

依据所学的知识,判断下列名画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A. ②①④③       B. ②④①③        C. ④②③①       D. ②①③④

 

查看答案

参与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物理学家周光召曾说:“没有……就不可能有半导体、集成电路、激光器和信息科学。”“……”可能是指(   )

A.基因技术        B.经典力学        C.相对论            D.量子力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