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证明“至迟到春秋末期,我国已经开始用牛耕地”而言。下列论据中说服力最小的是
A.考古发现的春秋时期反映牛耕的文物
B.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关于“叔均(传说中人物)是始作牛耕”的记载
C.战国初期的典籍中关于春秋时期“宗庙之牺(祭祀用的牛)为畎亩之勤”的记载
D.春秋时期的典籍中出现的“牛”与“耕”结合在一起的人的名字
和谐社会的构建强调以民为本,而“民本”的思想自古有之。下列言论中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没有启迪作用的是
A.“政在得民” B.“民贵君轻”
C.“存百姓”的思想 D.“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
A.仁者爱人 B.忠恕之道 C.克己复礼 D.中庸之道
春秋初期,楚国君主首先称王。随后,吴、越等国国君也相继称王。上述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A.专制制度动摇 B.分封制的动摇
C.江南经济超过北方 D.周王至尊地位动摇
周襄王元年(公元前651年)夏,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订立盟约。盟约中有“不能废嫡立庶,以妾为妻”的规定。该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A.提倡一夫一妻 B.规范诸侯们的婚姻
C.维护宗法制度 D.维护母系家长的地位
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