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绘画艺术历史悠久。其中以风俗画和文人画为主的艺术风格盛行于 ( )
A.秦汉 |
B.魏晋 |
C.隋唐 |
D.宋元 |
“他将整个帝国分为36个地方行政单位,将地方行政管理权和人事任免权收归中央,从而避免在他之前长达数百年的分裂战乱,保证了帝国的统一(尽管这种局面因其暴虐统治而很快被打破)。……这种体制被中国历代所沿用”。材料中“帝国”指的是( )
A.秦 |
B.汉 |
C.唐 |
D.明 |
中国古代传统节日总伴随着典型习俗,其中“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习俗体现的是哪一节日? ( )
A.端午节 |
B.清明节 |
C.寒食节 |
D.重阳节 |
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说过,文化不论大小,一旦出现,就会向外流散。全人类都蒙受文化交流之利。如果没有文化交流,我们简直无法想象,人类会是什么样子。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第29届夏季奥运会开幕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完美接合,给世界带来无与伦比的艺术盛宴。观察下列图片
图三 图四
材料二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所说:“中国知识线和外国知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在这种新环境之下,学界空气,当然变换,后此清朝一代学者,对于历算学都有兴味,而且最喜欢谈经世致用之学,大概受利、徐诸人影响不小。”
请回答:
(1)请从材料一的图中任选一幅,说明其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哪项重大成就?列举这一成就产生、发展及其外传的情况。(3分)
(2)佛教何时传入我国?魏晋时期佛教盛行的原因是什么?(3分)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中国知识线和外国知识线第二次接触” 反映了明清时期文化发展的什么特点?试用两个史实说明这一特点。(3分)
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整合的模式是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请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1分)
材料一
辽太祖接受汉人谋士韩延徽的意见,对待逃避战火北投契丹的汉人“树城郭,分市里,以居汉人之降者;又为定配偶,教垦艺,以生养之,以故逃亡者少”……辽太祖“问诸侍臣曰:‘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皆以佛对。太祖曰:‘佛非中国教。’(耶律)倍曰:‘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太祖大悦”,于是“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
……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之风固存也。
——整理自《辽史》
材料二: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摘自翦伯赞诗
材料三:(贞观四年)颉利之亡,其下……来降者尚十余万,诏议所宜。咸言:“……请悉籍降俘,内兖(山东南部)、豫闲处,使习耕织,百万之虏,可化为齐人,是中国有加户,而漠北遂空也。” 中书令温彦博曰:“如汉建武时,置降匈奴留五原塞,全其部落,以为扞蔽,不革其俗,因而抚之,实空虚之地,且示无所猜。若内兖豫,则乖本性,非函
育之道。”……帝主彦博语。
——《新唐书·突厥传》
请回答:
(1)少数民族的贡献丰富了中华文明,请用秦汉时期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实各一例,说明这一结论。(4分)
(2)材料一反映了契丹(辽)社会生活中的哪些现象?(2分)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官分南北”现象得以出现的原因。(2分)
(3)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反映了一个历史事件.请选择其中之一个材料,说出该材料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并对材料中的观点做一简要点评。(3分)
(10分)交通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一个重要侧面,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几乎都可以看到交通发展的轨迹,结合下列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明)成祖在发展与东西洋诸国关系的主动与热心,主观上是为了稳定政局,扩大朝贡贸易,以提高自己的声望和地位。 ——傅衣凌 《明史新编》
(1)结合图1和所学知识,概括秦朝交通发展的主要表现,(2分)
(2)结合图2,概括隋唐时期交通发展的特点。(2分)并结合史实,举一例说明交通发展对城市经济繁荣产生的影响。2分)
(3)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重大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二说明这一历史事件的原因。(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