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德国从经济起飞转入持续增长,实现了向“动力型”经济的转变。……到1914年,德国在主要经济指标方面先后赶上和超过了法国和英国。1910~1913年,德国的钢铁年平均产量为1620万吨,为欧洲总产量的2/3。采煤的年平均产量为2.475亿吨,占欧洲总产煤量的一半以上。1913年发电量为80亿千瓦时,比英、法、意的总和高出20%,纱绽数达到1120万枚,原棉的消费量为43.5万吨,比法国高出两倍。在机械制造和化工方面,德国无论在产量还是技术水平上都超过欧洲其他国家。
——引自钱乘旦等著《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1871年以后,德国工业以巨人般的步伐前进,使欧洲其他所有国家的经济,包括英国的经济,都落后了。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促成了这一惊人的进步。同时,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的获得,使德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又增加了宝贵的铁储备物。德国还占有这样的优势:一开始就拥有比英国较陈旧的设备更有效的新式机械。而且,德国政府还通过建立运河网和铁路网,必要时提供关税保护和津贴以及制定能培养出一连串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和技师的有效的教育制度,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引自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德国的成功归功于它独特的工业化道路。……在国家的指导下,人力、物力可以更合理地利用,经济活动的目的性也更强。工业化成了国家的目标,也是国家的行为。从19世纪70年代起,帝国政府有意识地指导重工业发展,使得电气、化工、铁路、钢铁等产业迅速跃居世界前列。由此,德意志帝国超越第一次工业革命而直接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引自钱乘旦《资本主义体系下的“世界强国”问题》
阅后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经济发展的状况。(2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德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7分)
(3)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德国工业化道路的特点。(4分)
贞观之治的出现给后人最大的启示是
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B.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C.兴衰之乱,循环往复 D.调整政策推动生产力发展
秦隋是两个短命的王朝,却分别为汉唐盛世奠定了基础,他们共同的历史贡献是
A.制定了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制度和政策 B.开辟了沟通南北经济交流的水上运输通道
C.修筑了大规模的军事防御工事 D.推行了以思想统一服务政治统一的统治方法
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主要是由于该地
A.商业十分繁荣 B.便于控制全国
C.水陆交通便利 D.位置临近长安
建安文学的特点不包括
A.内容充实,关注现实 B.苍凉悲壮,富于进取精神
C.慷慨激昂,富有生气 D.深入浅出,通俗生动
魏晋至南北朝时期,手工业技术有所进步,其中包括
①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
②北魏相州善制军刀
③发明灌钢法炼钢
④已利用石油、天然气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