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读到:条件一: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条件二:学堂上老师带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由此判断得出的正确答案是 ( )
A.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B.西汉对儒学的推广和太学的兴办
C.“百家争鸣”时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 D.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
一首陕北民歌这样唱道:“老天爷爷你睁睁眼,下场大雨哥哥留一留。”歌词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的敬重,这与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什么观点有关 ( )
A.君权神授 B.三纲五常 C.天人感应 D.心外无物
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
A.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 D. 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学派对商人抱有强烈的偏见,认为商人“轻义”,以致商人总是被排在四民(士农工商)之末。在儒家学派看来,主要是因为商人 ( )
A.不读儒学,文化浅薄 B.忙于经商,行为粗疏
C.自由平等意识强烈对君主统治构成威胁 D.行为有违 “礼”的规范和“仁”的精神
(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四年,(唐太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远矣。”
—— 《贞观政要》
材料二 上(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
材料三 (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
—— 《旧唐书·马周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2分)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分)
(2)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4分)促成了怎样的局面?(2分)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4)综观这三则材料,对唐太宗统治应如何认识?(4分)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难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吉祥之意)应诚而至……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妖孽生矣。此灾害所由起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夫天道,自然也,无为;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六经之文,圣人之语,动言天者,欲化无道,惧愚者之言。
——《论衡•谴告》
材料三 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死而精气灭。能为精气者血脉也,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
——《论衡·论死》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观点?(2分)
(2)材料二、三反映了王充的什么思想主张?(4分)
(3)如何看待这两种思想的历史影响?(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