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对这些人文资源)完全入迷了。”但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人则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的人文和自然资源丰富 B.西方工业经济的发展
C.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建立
十九世纪初,拿破仑领导法国打败普鲁士,有许多日耳曼人称赞他是“半个神、世界的灵魂”,也替法国祝福。但同时也有日耳曼学生组织“少年同志会”,提倡智育、体育,为祖国服务。这两种情形,彼此的关系是
A.冲突,是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对立 B.冲突,是个人自由与国家自由对立
C.不冲突,都具有自由思想,倾向改革 D.不冲突,都具有保守思想,维持传统
1956年的八届二中全会认为:1957年度的计划应当在继续前进的前提下,对基本建设做适当的压缩,合理调整和经济部门的比例关系。这表明
A.其基本思想是反冒进 B.犯了右倾保守错误
C.修改了八字方针 D.我国经济建设出现波折
据有关资料统计,1946年的铁路运送达12358.5万人次,比之前的最高年份高出7300多万人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 B.国民政府政治中心迁回南京
C.抗战胜利后,各地交流频繁 D. 抗战胜利后民众向收复区回流
《青年》(《新青年》前身)杂志的封面上印着“La Jeunesse”,就是法语“青年”
的意思。人们经常用它的副题“La Jeunesse”来称呼它。此副题的选择不是偶然的,因为
A.陈独秀曾留学法国,喜欢法语
B.这本杂志是和法国人合编的
C.上海是法租界,在杂志出版时必须附上法语
D.当时中国的思想界深受法国思想的影响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曾指出:“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其生产力则贫。从
前为清政府所制,欲开发而不能,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卜。”这说明孙中山
A.认识到在清政府统治下,是不可能单纯靠振兴实业来救国的
B.充分肯定了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制度的功绩
C.高度赞扬了实业救国的思潮
D.没有看到实业救国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