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
材料一 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微,天主教势力空前强大,占据了支配地位,罗马教皇终于确立了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14—16世纪,在西欧随着商品生产与交换的繁荣,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和发展,同时资产阶级开始兴起,他们反对教会和贵族的特权,强烈要求分享政治权利。文艺复兴的思想家们批判了中世纪教会的蒙昧、禁欲说教与封建的等级特权制度,宣传了个人自由、平等,提倡竟争进取精神与科学的求知的理念。西欧资本主义进入原始积累时期以后,无论是国内发展还是海外掠夺,都需要有强大的国家作支撑。英国、法国等逐渐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各国强化王权道路上的一大障碍。
材料二 马丁·路德贴出《九十五条论纲》。(见右图)
材料三 我日夜思索这句话,(神的裁判表现在神身,正如所写的:“义人靠信仰生活”)神终于怜悯我,让我明白:神的裁判就是义人蒙受神恩所经历的裁判,就是信仰,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马丁·路德
“人的得救与否,不是靠斋戒、忏悔、赎罪,而是完全由上帝预订,人的意志无法改变。人在现世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与否的标志,就是“选民”与“弃民”的标志。
——加尔文
材料四:1529年,都铎王朝的亨利八世开始与罗马教廷走向决裂;1533年,亨利八世宣布禁止英国教会向罗马教廷缴纳贡金;1534年,英国国会通过了《至尊法案》,宣布英国国王是“英国教会在地上之惟一最高首脑”,从此,英国完全脱离了罗马教廷的控制,成为一个新教国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出现的主要因素。(6分)
(2)材料二的行动是针对当时的什么事件? 这一行动有何重要意义?(4分)
(3)依据材料三,分别指出两人的基本主张是什么?其共同点是什么? (6分)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这次宗教改革有何显著特点?(4分)
(5)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和历史作用。(8分)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强,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比较中日近代文化的异同
B. 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C.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
D.批评洋务派的活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在工业文明冲击下发生的改革有
①戊戌变法 ②俄国农奴制改革 ③大化改新 ④明治维新
⑤宗教改革 ⑥彼得一世改革
A.①②③④ B.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⑤⑥ D.①②④
19世纪90年代初,李福明办有一家机器面粉厂,因不满官府衙门的勒索到官府讲理,结果被以“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交刑部照例治罪”,他的机器面粉厂被迫关闭。这件事表明
A.封建顽固势力排斥一切新兴事物 B.资产阶级实业救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C.清朝是一个没有法制的国家 D.封建势力严重阻碍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面对瓜分豆剖的危机,如何自救?中国人对这一艰深时代课题的回答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在形式上是相同的,但在实质上有极大差异。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前者君主权力至高无上,后者君主权力受宪法制约
B.前者是封建政治体制,后者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C.前者天皇凌驾于议会之上,后者议会权力超过国王
D.前者内阁大臣对天皇负责,后者内阁大臣对议会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