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经历了近代城市的产生、发展到当今的国际大都市,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缩影。
材料一 1845年,清政府苏松太兵备道宫慕久与英国领事巴富尔共同公布《上海土地章程》(也有称《上海租地章程》),设立上海英租界。此后,美租界、法租界相继辟设。1854年,英法美3国成立联合租界。1862年,法租界从联合租界中独立;1863年,英美租界正式合并为公共租界。
外滩、南京路、大世界……到20世纪30年代,上海不仅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和金融中心,也是一座著名的国际都市。
材料二 上海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工业基础好,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比较高,…既有开展对外贸易的经验,又有进行对内协作的网络,经济效益较好,是中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水陆交通都很便利,……可以同世界各国进行交往,……科学教育也比较发达,集中了许多优秀的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对外开展经济贸易的经验。
上海的开放,进一步发展引进外资与先进技术的工作……会带来某些先进技术或先进的管理经验。……促使沿海城市的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为国家吸收更多的外汇。……采用先进技术与科学经营管理方法的,……使沿海城市的劳动生产率大为提高……推动全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引进外资与先进技术的需要而进行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对内地也有借鉴作用。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海租界建立的背景。分析近代上海的开放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双重影响。
(2)依据材料三,分析上海作为首批开放城市的原因,分析其重大意义。并据此谈谈你的认识。
民生问题是自古以来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认为:“夫民者国之先,国者君之本。”因此,他大力提倡发展生产,与民休息。他说:“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所以,他曾下诏停修劳民伤财的建筑,还把太子举行冠礼的日子从二月改到十月。另外,多次下诏减免赋税。如627年,山东大旱,他下诏免当年租赋。
材料二 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妇女怀孕后入公立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婴儿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婴院”、“慈幼院”抚养;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伤致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进入社会举办的“养老院”、“恤贫院”,受到“公恤”。
——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
材料二 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西方国家股份公司,股票不再只为少数资本家所拥有,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资本家拥有企业全部所有权的情况已不存在;同时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与以往不同,已经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使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摘自齐世荣、吴于廑主编《世界史·现代卷》
(1)依据材料一,归纳概括唐太宗治国的指导思想及主要表现。
(2)依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关注民生的社会福利主张有何特点?并指出其思想来源。
(3)依据材料三,分析“二战”后西方国家关注民生的具体做法。
(4)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经济发展和关注民生之间关系的认识。
二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中各类“白领”的人数不断增加。据统计,1950-1970年,在美国,制造业中的中级经理人员增加了23%,同期,服务业的经理人员和中央和地方政权机关的中级官员几乎增加了2、2倍。材料主要说明了
①科技进步推动社会结构变化 ②高福利政策促使贫富悬殊缓解
③经济发展促使管理的科学发展 ④二战后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福利制度,国家直接参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过程,在社会上弱势群体的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极端贫困现象。这一政策源于
A. 工业革命以来生产社会化 B. 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福利措施
C. 二战后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D. 欧共体劳务、资本的自由交流
1858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文告:“朕亦不许可侵犯别人的领土和权利。朕对于当地(印度)王公的权利、尊严和荣誉……加以尊重……(印度王公)将享受到那些只有内部和平良好政府才能获得的繁荣和进步的社会生活。”文告表明英国
A. 对印度王公的策略发生变化 B. 承认印度享有民族平等和自治
C. 准许国大党拥有合法地位 D. 事实上同意印度的独立地位
党的十四大召开不久,有外电评论道:“这是一次加速和外国接轨的会议。中国必然会进一步影响世界。”此评论主要着眼于这次会议
A. 阐述90年代中国外交方针和政策 B. 充分肯定了邓小平的功绩
C. 形成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 D. 提出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