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家思想曾经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这个东方大国,是历朝历代的治国方略,更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思想渊源,继承和发扬儒家传统伦理思想中的精华,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回答:
(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2分)其思想核心什么?(2分)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后世称其为“亚圣”。简要指出他对儒家思想发展的主要贡献。(6分)
明末清初,在社会发展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家。据此回答26~30题。
1.李贽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批判,以下对其主张的评述,正确的是
A.强调工商皆本 |
B.反对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
C.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
D.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 |
2.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由此形成什么思想
A.经世致用思想 |
B.君主批判思想 |
C.自由平等思想 |
D.重农抑商思想 |
3.韩非主张建立君主专制,而黄宗羲则抨击君主专制,根据他们各自所处的历史时期,正确的评价是
A.都是片面的 |
B.都是进步的 |
C.其局限性决定他们的思想都未对历史的进步起到推动作用 |
D.由于他们都属于封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其主张的实质都是维护地主阶级统治 |
4.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依据此言论,可见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
A.反对君主专制集权 |
B.反对封建土地私有制 |
C.要求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 |
D.反对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
5.明清时期产生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
B.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
C.封建制度的渐趋衰弱 |
D.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
宋明时期,儒学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出现了新的儒学体系——理学。据此回答19~25题。
1.宋代新儒学所吸收的思想是
A.佛教和道教思想 |
B.法家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 |
C.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 |
D.佛教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 |
2.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A.孔子、孟子、荀子 |
B.程颢、程颐、朱熹 |
C.陆九渊、王守仁、李贽 |
D.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
3.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天体运行法则 |
B.社会发展规律 |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
D.“天人感应”理论 |
4.朱熹一生著述甚多,最为重要的是《四书章句集注》。这里的“四书”指的是
A.《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
B.《诗》《书》《礼》《春秋》 |
C.《大学》《春秋》《论语》《孟子》 |
D.《孟子》《中庸》《书》《春秋》 |
5.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是
A.陆九渊 |
B.程颢 |
C.程颐 |
D.朱熹 |
6.心学的开创者是
A.程颢 |
B.朱熹 |
C.陆九渊 |
D.王守仁 |
7.提出“致良知”学说的是
A.程颢 |
B.程颐 |
C.朱熹 |
D.王守仁 |
加强思想控制是维护统治的重要手段,儒学因此而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据此回答13~18题
1.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董的对策
A.指出了汉武帝的弱点 |
B.违背了汉武帝的初衷 |
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 |
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 |
2.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利用儒家的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 |
B.“民贵君轻”的思想 |
C.“性善”论 |
D.“大一统”的思想 |
3.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焚书坑儒”本质上的共同点是
A.剔除不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思想 |
B.为加强中央集权制造舆论 |
C.为削弱诸侯(王国)势力提供理论依据 |
D.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
4.我国封建社会国家最高学府——太学最早设立于
A.汉高祖时期 |
B.汉文帝时期 |
C.汉景帝时期 |
D.汉武帝时期 |
5.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欲长安投考太学,他作考试准备时所必学的内容不包括
A.《诗经》 |
B.《春秋》 |
C.《韩非子》 |
D.《礼记》 |
6.儒家思想能够长期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从根本上是因为
A.它适应了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
B.它的德治和爱民思想深入人心 |
C.统治阶级的大力推崇 |
D.它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精华 |
先秦某思想家主张:“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这位思想家是 ( )
A.孔子 |
B.孟子 |
C.韩非子 |
D.荀子 |
有一次孔子家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回家,看着焦土断垣,急切地问:“伤人了没有?”对于财产损失却只字未提。这件事反映了孔子的哪一思想主张 ( )
A.克己复礼 |
B.性善主张 |
C.仁者爱人 |
D.兼爱主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