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世博会被称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甚至有“一切源于世博会...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世博会被称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甚至有“一切源于世博会”的说法。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既是对当今全球城市发展所遭遇共同问题的探讨,也是破解当今中国城市化难题的一次全球碰撞。在世博会150多年的历史上,以“城市”为主题还是第一次。

材料一  1851年5月,英国伦敦海德公园内,万国工业产品博览会在一幢被称为“水晶宫”的宏伟玻璃建筑内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600多万人在这里流连忘返,世界博览会由此诞生。1853年纽约世博会,附有安全装置的电梯首次亮相,并从此开始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1876年的美国费城世博会上,贝尔发明的 “电话机”被认为是“最值得惊异的东西”,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也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但最引人瞩目的展品是一台重56吨的蒸汽机。1889年法国巴黎举办世博会,该届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是埃菲尔铁塔。

——摘编自世博网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上分析19世纪50年代,英国举办首届世博会的条件有哪些?

 

材料二  1851年春天,在上海的广东商人徐荣村偶然获悉了英国即将举办万国工业产品博览会的消息,他立即将自己所经营的 “荣记湖丝”打上12包,装船运往英国,湖丝在伦敦世博会上获了金奖,为中国在世博会的历史破题……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中国首次以官方形式率商民正式参加,并建造国亭,展品仍为中国传统的农业、手工业以及工艺品,不外是古董、玉器、丝绸、瓷器、苏杭扇笔、宁波木器、笔墨等。作为中国展馆的一部分,中国村汇聚了各种各样富有中华特色的游艺:有一座戏院,中国演员在表演京剧;一间佛殿,导游在为人们解释宗教仪式和教义的含义;一间茶室,中国的服务员现场表演茶道。特别引人注目的,还有一个花园,在那里可以尽情享受东方美食……早在1893年,郑观应就第一次将强国富民的世博梦,寄予给了上海。郑观应认为: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

——摘编自乔兆红《百年演绎:中国博览会事业的嬗变》

(2)对比材料一、材料二,分析中外展览品的不同点及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2010年4月13日上午,上海世博会的钧瓷礼品启运仪式在河南博物院举行,365件钧瓷珍品《瑞泽四海》——“世博鼎”“世博簋”,带着河南人民的祝福,从郑州启程前往上海。

——摘自《大河报》

(3)钧瓷在北宋时期最有可能产于哪种手工业?除此之外,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形态还有哪几种?

 

材料四   今中国虽与欧洲各国立约通商,开埠互市,然只见彼邦商船源源而来。今日开海上某埠头,明日开内地某口岸。一国争,诸国蚁附;一国至,诸国蜂从。滨海七省,浸成洋商世界;沿江五省,又任洋舶纵横。

——郑观应《盛世危言》

上海在鸦片战争前是清朝一千三百多个县中的一个普通县城,1843年辟为通商口岸后,据《上海县续志》记载,光绪年间,“上海介四通八达之交,海禁大开,轮轨辐辏,竟成中国第一繁盛商埠”。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以上海为例分析通商口岸的开放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

 

(5)郑观应在19世纪90年代就将中国的世博梦寄予上海。请结合改革开放后的史实分析郑观应这一“寄予”如今变成现实的主要原因。

 

 

(1)政治上: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经济上:工业革命促使其成为“世界工厂”,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思想上:自由主义思潮的推动。 (2)不同:西方主要是工业制造品,中国主要是传统消费品。 原因:西方受工业文明的影响,中国受农业文明的影响。 (3)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4)积极影响:瓦解这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扩大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和可能,有利于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创办;有利于近代城市的兴起等。 消极影响: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对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使中国出现严重的外贸逆差。 (5)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上海成为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的简历;20世纪90年代对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都促进了上海经济的腾飞。 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加入世贸组织,国际市场的开拓等。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轿车。不料,慈禧太后仅坐一下便弃之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且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一事例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A. 慈禧生活简朴 B. 中国不需要汽车 C. 中国汽车依赖进口 D.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

 

查看答案

1934年《申报》载“现代中国的摩登姑娘,太太们,哪一个不是成了洋货商店的好主顾,从头发丝尖儿起,至高跟皮鞋底的最末一英寸止,差不多除了她们固有的中华血统的皮肉之外,全都装饰着舶来的服用品。连日常的食品,为了求精洁卫生的绝大理由,也积极的洋化起来,以期脱胎换骨,由黄皮肤黑眼珠渐渐地变成优生的雅利安或是斯拉夫的新种”。该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

A. 服饰的西化                       B. 洋货倾销中国

C. 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查看答案

“来是康母(come)去是狗(go)”,“一个铜板叫文到来(one  dollar)”曾经是近代风靡上海的 “洋泾浜”英语。这种现象是:

A. 崇洋媚外心态的反应           B. 殖民同化政策的反应

C. 中外交流的需要               D.当时的上海英语教育水平很高

 

查看答案

“* * * ,教授。1950年生,1968年中专毕业,1969年作为知识分子至黑龙江上山下乡。1978年3月考进厦门大学经济学系;1982年2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统计局工作;1985年进入江西财经大学任教;1996年至199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199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国际金融博士学学位……”该段个人履历反映了

A. 文化大革命对该人的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B. 1978年恢复高考招生制度为该人人生的转变提供了机遇

C. 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对该人成为教授至关重要

D. 中国的对外开放为该人的进一步深造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查看答案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消失”的原因应是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土地归农民所有的实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