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从一九五四年九月十五日起,又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无疑是一种重大的措施,它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说,是很必要的。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年9月23日)

 

材料二: 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

——邓小平:《理顺物价,加速改革》(1988年5月19日)

材料三: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到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超过1100万吨,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肉类产量超过1300万吨,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从无到有,发展到41184个。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购统销”的历史作用。

 

 

(1)“一五”计划,国家工业化建设;;部分地区遭受自然灾害;粮棉等供求关系紧张,社会经济生活受到影响。(3分) (2)特点:从农副产品到粮棉,从农村到城市;范围逐步缩小直至取消,呈现出阶段性。 原因: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消费品市场供求关系明显改善;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市场经济不断发展。(4分) (3)“统购统销”具有历史的必要性;保证了人民正常生活的需要;遏制了商业投机活动,稳定了物价,保障了社会生活秩序;保证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进行,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引导农民走上合作化道路。从长远来看,它忽视了客观规律的调节作用,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客观上制约了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5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美国罗斯福新政对此曾做了有益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材料二:《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遭。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上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作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苗枫林《世界改革史》

材料三:1933年5月通过《紧急救济法令》,到1936年止,政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1935年提出《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

                                             ——齐底步《世界经济通史》

(1)材料—反映了罗斯福关注什么社会问题?

(2)材料二中有关社会保障的内容有哪些?《全国工业复兴法》旨在复兴美国工业,但为什么涉及社会保障问题?

(3)依据材料二、三,指出“新政”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立的的。

 

 

查看答案

读“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较表”,所反映出的问题是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A、生产力迅速发展,贫富分化日趋严重 

B、发展中国家实力迅速增长

C、发展中国家人均产值迅速增长       

D、发达国家的主导地位受到极大冲击

 

查看答案

欧洲联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不同点是.

A、是各区域范围内生产和分工发展的产物

B、典型地反映了世界经济的区域化趋势增强

C、既是区域性经济集团,又具有政治联盟的性质

D、各地经济依赖性加强的产物

 

查看答案

下列政策和具体措施中,你认为不利于扩大开放和发展的是

A、1986年藏族同胞在通往尼泊尔、印度的大小出口摆起了货摊

B、到2005年,世界著名的500强大型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了400多家企业

C、海尔集团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海外建立了14家工厂和工业园

D、为防止资金外流,四川省经委禁止长虹集团在非洲建立分厂

 

查看答案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安徽省凤阳县一个农村的十几户农民曾写下一份契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公粮和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农民签下这份契约,说明

A、农民认识到责任制是社会主义经济     B、农民要求加强党的领导

C、农民拥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农民要求改变人民公社的体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