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汤达说:“历史学家的第一先决条件就是没有发明能力。”他强调的是历史学家
A.研究历史不可借助假设推论 |
B.研究历史时不能有自己的观点 |
C.研究历史的素材都应该是真实可信的 |
D.研究历史时所作的推论应是对历史的发现而非发明 |
1975年,邓小平访问法国时指出:“中国是坚决支持西欧联合的。我们认为,西欧国家为维护独立和保证自己的安全,在联合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进展,这有利于世界局势朝好的方向发展。”“西欧的联合”在当时客观上有利于
A.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 |
B.推动中日关系正常化 |
C.消除中美间敌对关系 |
D.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 |
“在这一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这表明该模式
A.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 |
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 |
C.优先发展重工业 |
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 |
在民国初年北京大学有个辜鸿铭学者,他出生在南洋的印尼,读书在美国,取了个日本的东洋妻子,在北洋政府做了个部长,是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妻在东洋、官在北洋”的奇人。他的人生阅历主要反映
A.清政府积极派送留学生 |
B.中国人和日本人通婚和睦 |
C.近代中国社会对外开放 |
D.清政府重用留学归国人员 |
1918年,《东方杂志》发表文章——《迷乱之现代人心》。文章认为:盲目输入西方学说,导致国家基本政治道德原则丧失、精神破产,造成通俗主义、平凡主义受推崇,盲从欧美之风盛行。该文针对的是
A.中体西用思想 |
B.维新思潮 |
C.新文化运动 |
D.马克思主义 |
公元702—777年,日本先后6次派使节到唐朝。每次随行的留学生多达四五百人;20世纪初,中国大批青年奔赴日本,“游学之盛……络绎不绝”。上述历史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民族危机的加深 |
B.本国的政治迫害 |
C.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
D.先进文化的吸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