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分)
材料一 我们重新选举一位公民来主持美国政府的行政工作已为期不远了。实际上,现在已经到了必须运用你们的思想来考虑将此重任托付给谁的时候了。因此,我觉得我应当向大家表明,尤其是因为这样做可能使得公众意见表达得更明确,那就是我已下定决心,谢绝把我列为候选人。
——乔治·华盛顿《告别辞》
材料二 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不到三个月,袁世凯逼清帝退位、宣誓效忠共和,孙中山实现诺言,平静地辞去临时大总统一职……他说“国民革命,是为国民大多数谋幸福,凡事应以国民为重。”“共和与自由是为人民全体而讲,不是专门为少数军人和官吏而讲的。”“官吏不过是国民的公仆。”至于个人的去留进退,他认为,“功不必自我成,名不为自我居。”
——《孙中山演讲艺术评价》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华盛顿不谋求继续连任总统和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异同。(8分)
(8分)
材料 1936年底,几万名共产党人和国际进步人士从世界各地涌向西班牙。入伍时他们庄严宣誓:“我自愿来到这里,为了拯救西班牙和全世界的自由,如果需要,我将献出最后一滴血。”英国作家奥威尔奔赴西班牙时这样说道:“那个法西斯,总得有人去制止。”一介书生,就这样和新婚妻子踏上了硝烟弥漫的西班牙战场,最后被法西斯党徒的子弹击穿了喉咙。后来他被誉为“20世纪人类冬天的良心”。这个荣誉,毋宁说反映了人类面临的一个巨大的问号。
(1)列举20世纪30年代的相关史实,证明奥威尔为什么说“那个法西斯,总得有人去制止”。(2分)
(2)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你对“这个荣誉,毋宁说反映了人类面临的一个巨大的问号”的理解。(6分)
(8分)
材料 1901年1月29日,尚在西安的清廷颁布上谕,申明要变法革新:“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各举所知,各抒所见。”
1901年9月,下谕全国各省裁汰旧军,编练“常备军”。
1902年2月,公布推广学堂办法。8月,颁布《钦定学堂章程》。
1902年10月和1906年10月,派出总监督赴东洋和欧洲统一管理留学事宜。
1903年9月,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
1904年5月,下谕:“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奖励公司章程》、《商标注册试办章程》、《商人通例》、《公司律》、《破产律》、《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法官考试细则》、《集会结社律》先后出台。
1905年9月,诏准 “立停科举以广学校。”
1911年5月,颁布《内阁官制》,设立责任内阁,任命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那桐、徐世昌为内阁协理大臣。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清廷于10月30日取消皇族内阁,开党禁,允许革命党人依法组成政党。11月3日,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模仿英国体制,实行虚君共和。11月5日,又下诏“一俟议员选定,即行召集国会” 。
——《影响中国的100个历史事件》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清末新政和洋务运动。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1770年到1870年左右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全盛时期。……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理被无情地应用于工人阶级,对那些靠占有过日子的人不一定有用。罢工和集体谈判几乎受到普遍谴责。工会的数目很少,而且反抗资本主义的力量很脆弱。任何类似福利国家的形式都不为人们所容忍……”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这乃是两种政府哲学之间的一场斗争。我们的对手们……现在提出,要进行变革和实行所谓的新政,那将会摧毁美国制度的基础。……你若将政府控制权扩及人民的日常生活,那就不可能不在某些方面使它也成为人民的灵魂和思想的控制者。”
——1932年末,胡佛的最后一次竞选演说
材料三 这本书《道德情操论》很长一段时间不引人注意,我觉得它的意义不亚于《国富论》。他(亚当·斯密)有两次在《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里提到看不见的手,一只看不见的手是市场,一只看不见的手是道德。
——温家宝2009年2月1日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专访的谈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为世界经济的龙头,当时西欧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着哪些问题?(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问题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不利影响?(2分)
(2)结合20世纪30年代的史实,为胡佛的担忧提供一个现实的例证。(2分)为直接解决材料一所述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类似问题,胡佛的竞选对手们实施了怎样的“变革”和“新政”?(3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温家宝总理强调道德的国际背景及道德的具体内涵。(3分)
(1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国时期的外交官员,几乎都被愤怒的青年学生殴打过。1919年,外交总长曹汝霖家被烧,驻日公使章宗祥被打;1921年总长郭泰祺处理中日纠纷,被北京学生殴打;1928年外交部长王正廷处理济南惨案,家被毁,1931年处理“九一八”事件被学生打得头破血流,随同人员蔡元培、顾维钧一起被殴。
材料二 “在这排日声中,我敢坚决的向中国青年进个忠告,就是日本人是很有值得我们效法之处的……我们应该看现代兴国史,现代的新国的历史。”
——鲁迅《“日本研究”之外》
材料三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外交上却不能接受这条成语的,因为国家是不能任其破碎的。在外交上也不可能指望百分百的成功,如果你要达到百分百的成功,而对方也这样要求,那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外交,因为这样就无法达成协议……自五四以来,“人民外交”的口号已成为非常时髦的口号,群众组织起来大游行或组成代表团对中国的外交施加压力,常常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顾维钧回忆录》
请回答
(1)结合当时历史分析材料一中外交官员普遍被打的原因。(3分)
(2)概括材料二中鲁迅的观点。(2分)
(3)评价材料三的观点。(6分)
(1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诉讼当事人富有者,则担保其按时出庭的保证人,应为具有同等财力的人;如为贫民,则任何人都可充任……
审理之日,如遇承审员、仲裁员或诉讼当事人患重病,或者审判涉及外国人……则应延期审讯……
在第三次牵债务人至广场后,如仍无人代为清偿或保证,债权人得将债务人卖于台伯河外的外国或杀死之。如债务人有数人时,得分割债务人的肢体进行分配,纵未按债额比例切块,亦不以为罪……
毁伤他人肢体而不能和解的,他人亦得依同态复仇而“毁伤其肢体”……
——《十二铜表法》
材料二 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韩非子·八经》
法不阿贵,绳不绕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有度》
材料三 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法》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十二铜表法》的局限性。(3分)
(2)依据材料二,韩非子的法学思想有哪些可取之处?(2分)
(3)结合历史背景,简要分析三则材料所反映的法治思想的立足点有何不同?(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