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载周公制礼作乐,以宗法维系封建制度的运作。有百世不迁的大宗,有五世则迁的小宗。如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以下有关宗法关系的说明,最为适当的是
A.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国也以周天子为大宗
B.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其小宗
C.周天子是包括鲁国在内各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
D.周天子和鲁伯禽各为一族,在宗法上毫无关系
对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认识,正确的是
A、部落首领转变为奴隶主的标志 B、生产力推动下的社会进步
C、人类社会由文明时代进入野蛮时代 D、公有制被私有制代替的历史倒退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2分)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4分)
材料三 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聚集),可资中国之润。……数年以来,沿边江、浙、闽、粤,多设水陆官兵,布置钱粮,动费倍增,皆为残孽未靖之故。如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边疆永安,诚一时之劳,万世之逸也。 ——[清]施琅《靖海纪事》
材料四 自古帝王政治,得一土则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复割弃。……况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东南之藩篱。此地若弃,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虑。……若归天朝,使海外诸国,既慑天威,益慕圣德。 ——《明清史料丁编》
材料五 兹地方初定,蠲(免除)三年徭税差役。……分兵驻守,……至数年后,闽粤之人倍至,
荒林田畴复垦。樵苏采捕,载运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听民便。各宜乐业,人民安生。
——[清]施琅《靖海纪事》
请回答:
(3)据材料三、四,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4分)
(4)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简要概述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6分)
(13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橘,”下吴越如流水”。景德镇的陶瓷、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之说。明后期付元初在《论开洋禁书》中说:“西洋”(今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苏木、胡椒、犀角、象牙,“皆中国所需要”;占有吕宋(今菲律宾)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国绫缎杂缯”,潮州丝在原产地一斤值白银一两,运送其地则“得价二倍”。直至十九世纪初,中国手工品在东南亚与东亚地区都保持其影响力。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等
材料三 (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 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
洪武二十年(1397年)中禁人民无得撞出海与外国互市。
一一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6分)
(3)材料三反映了明初法律的哪些内容? (2分〉这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2分〉
阅读下列材料 (14分)
茶叶产于我国南方。三国以后,饮茶之风开始;在唐代茶叶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到宋代,茶叶已成为中原及周边各族人民“一日不可以无”的日常消费品,对宋代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一 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1)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选择其中最合理的一项是:(所选项填写在后面答题指定区域内)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材料二 唐朝后期,有人记述说:“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
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唐朝后期北方少数民族)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材料三 西戎茶马之市,自宋已然。盖土蕃潼酪腥膻,非茶不解其毒,……(中原)藉之可以得
马。以草木之叶,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者也。
——[明]谢肇制《五杂俎》
材料四 蜀中旧使交子(纸币),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
——[宋]苏辙《论蜀茶五害状》
材料五 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茶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
——[宋]庄季裕《鸡肋编》
材料六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
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请回答:
(1)正确选择项是: (2分)
(2)阅读材料二,概括其中反映的有关茶的发展史实。(2分)结合所学,指出唐朝茶业发展的
经济条件。(2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茶叶专卖的主要原因。(2分)
(4)据材料四、五、六和所学知识,分析茶叶贸易对宋代商品经济的影响。(3分)
(5)茶坊、瓦肆等大量兴起,乃宋代开创之新气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3分)
阅读下列图片和图说,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简要回答(9分):
【图说】昭君墓位于呼和浩特市南郊。
王昭君,西汉元帝时选入宫廷,自愿充当和亲使者,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史载昭君出塞和亲后,“汉与匈奴合为一家”,“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吠之警,黎庶无干戈役。”为此,王昭君受到各族人民的爱戴。
【图说】崇圣寺三塔位于云南大理市郊。
三塔对峙,金碧交辉,屹立在苍山洱海之间。其主塔名千寻塔,建于南诏(679-902年)时期,造型气势恢宏。史载,千寻塔由唐朝派遣汉族工匠帮助设计建成。
另外两塔建于大理(937-1254年)时期。造型玲珑娟秀,与千寻塔相比,风格既有一致之处又相迥异,各具千秋。
【图说】在新疆和静县的中心广场,矗立着一座高大的汉白玉雕像,民族英雄渥巴锡手持 枪,勒缰战马,炯炯的目光,深情地凝视着脚下的一片热土,似乎在向来此瞻仰的人们诉说着当年东归的壮烈情景:“我们的子孙永远不当奴隶,让我们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去!”
请回答:(共9分)
(l)阅读昭君墓图及图说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简要指出,从汉高祖到汉元帝,汉匈关系发生了怎样的重大变化?(1分)“昭君出塞”的历史意义如何?(2分)
(2)阅读崇圣寺三塔图及图说,指出南诏的崛起与统一与哪两位重要历史人物有关?(1分)崇圣寺三塔是南诏及大理建筑杰作的历史见证,从民族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三塔昭示了什么?(1分)
(3)阅读渥巴锡雕像图及图说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渥巴锡被称为“民族英雄”的原因?(2分)
(4)从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看,上述图片及图说所揭示的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共同问题?(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