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于明代中叶完成地理...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于明代中叶完成地理大发现,开通了中欧直接贸易海路,中国制成品出口和贸易顺差迅猛增长,从英吉利海峡到东非沿岸,从美国切萨皮克海湾到墨西哥阿卡普尔科,出土文物和海底沉船中的中国瓷器、纺织品都在无声地向人们诉说着中国古代手工业曾经有过的辉煌。由于……中国手工制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方才逐渐削弱以至消失。                

                               ——《中国制造业的“金牌”成色不足》

材料二  下图为中国、美国、英国、德国的制造业产值在世界上的比重变化趋势图。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材料三  中国各年进口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中国各年进口、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

 

进口

出口

 

机器及大工具

原料及建筑用品

消费品原料

直接消费资料

合计

手工

制品

机器

制品

合计

1893

0.6

7.8

13.0

78.6

100

15.6

--

81.8

2.6

100

1910

1.5

16.1

17.0

65.4

100

39.1

0.7

41.4

18.8

100

1920

3.2

25.3

16.9

54.6

100

36.4

3.7

39.4

20.5

100

1930

3.7

23.2

17.3

55.8

100

45.1

4.6

30.6

19.7

100

——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四  1998年中国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到88.8%,出口额达1615.7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35.7倍,其中机电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36.2%,连续4年超过纺织品,成为中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2008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8229.3亿美元,增长17.3%,占当年我国出口总值的57.6%。其中,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增长13.9%;机械及设备出口增长17.5%。高新技术产品(与机电产品分类有交叉)增长13.1%。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国家统计局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图示中代表中国和英国的分别是那一条?(2分)代表中国和英国的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10-1920年间中国进口的生产资料比重和出口的机器制品比重都有一定的增长反映了中国经济领域的怎样情况?(1分)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分)

 

 

(3)根据材料三、四,说明中国主要出口商品发生了哪些变化?(2分)结合所学习的知识说明发生变化的原因。(3分)

 

 

 

(1)A代表中国。(1分)工业革命前中国的传统手工制造业领先于世界,因此在世界制造业中占比重大;工业革命后中国工业生产技术落后于西方机器工业,市场竞争力减弱;清王朝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因此中国占世界制造业的比重迅速下降。(2分) B代表英国。(1分)  英国最早开始并最先完成工业革命,生产技术、生产能力领先于世界,使其制造业占世界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和德国成为技术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导致英国生产技术与市场力下降,加之后起的美国、德国的市场竞争,因而其制造业占世界的比重明显下降。(2分) (2)中国民族工业有较快发展(或: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春天”、 民族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1分) 原因:辛亥革命的影响;民国政府的政策支持;爱国运动,实业救国、倡导国货运动的促进;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提供较好的客观环境。(3分) (3)从近代中国出口商品从农产品和手工制品为主,变为现在以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出口的工业品中,高新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不断上升。(2分) 原因:新中国实现国家独立;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交流加强,技术引进与消化;科技发明和技术自主创新的推动;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增强。(3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永乐二年(1404)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栽海舡(注:舡即船),交通外国,因而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二  顺治元年(1644),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嘹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记》卷十二

材料三  夷货非衣食所急,何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相构之恤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

回答:

(1)明清两朝对海外贸易的政策有什么相似之处?(1分)

 

(2)明清政府的政策制定分别出于什么样的考虑?(2分)

 

(3)明清政府推行这种政策的社会根源是什么?(1分)根本目的是什么?(1分)

 

(4)你如何认识和评价这些政策的影响?(4分)

 

 

 

查看答案

有学者指出,“资本主义的逻辑最终必然到达全球范围,它从16世纪在欧洲诞生到今天已经真正达到全球范围,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架构之内运作的。”这位学者实际上是强调

A.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B.经济全球化同科技革命紧密联系

C.各国政治经济体制日益融为一体         D.经济全球化以全球的市场经济为基础

 

查看答案

《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里程碑》:“如果说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此登上政治大舞台,那么,30年后,……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事件是

A.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B.亚太经合组织首脑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

C.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D.中国在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中发挥重要作用

 

查看答案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相继问世。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①在欧洲经济一体化加快的背景下建立    ②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

③成员国具有相同的社会政治制度        ④美国是这两个经济组织的重要成员国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查看答案

欧洲一体化进程中表现出来的特点包括

①从单一经济领域向多种经济领域扩展      ②成员国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③从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      ④是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合作的典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