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读到:条件一:科举产生的士大夫,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条件二:学堂上老师带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由此判断得出的正确答案是
A. “百家争鸣”时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 B. 西汉对儒学的推广和太学的兴办
C. 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D. 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
三国时期的佛事活动,仍以译经为主。这个时期最著名的佛经翻译家是支谦和康僧会。康僧会在他编译的《六度集经》中大讲“恻隐心”、“仁义心”,而且还极力主张“治国以仁”,认为“为天牧民,当以仁道”。除了这些治国牧民之道以外,经中还大力提倡“孝顺父母”,歌颂“至孝之行”。唐僧会明显受到
A.道家思想的影响 B.儒家思想的影响 C.法家思想的影响 D.墨家思想的影响
对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适应了汉武帝政治“有为”的需要 B. 实质是兼采百家之长,儒法合一
C. 推动了儒学教育的发展 D. 是中国封建思想专制的开始
与孔子思想不同,董仲舒主张 ①民贵君轻 ②天人感应 ③限制君权 ④君权神授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 制天命而用之 B. 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 加强中央集权 D. 兼相爱、交相利
《史记》记载:“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这反映了孔子
A. 恪守中庸之道治理朝政 B. 重视教化使人向善
C. 强调礼制稳定社会秩序 D. 推行“仁政“缓和社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