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法经》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它的制定者是谁?他所领导的最著...

《法经》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它的制定者是谁?他所领导的最著名的一次改革发生在哪里()

A.管仲——齐国       B.李悝——魏国

C.吴起——楚国       D.商鞅——秦国

 

B 【解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关于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总的特点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为农业型社会奠基。

②从农业品种看,以水稻、小麦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等副业也得到充分发展。

③从生产技术看,讲究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技术堪称世界之最,另有大量的农书总结了生产经验。

④从生产目的看,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即便是“男耕女织”也仅能“养家糊口”。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查看答案

孔子弟子有一位姓冉,名耕,字伯牛。这样的名字被看成是春秋时已有牛耕技术的旁证。商王的称呼如外丙、太甲、盘庚等,也间接说明商朝已经()

A.出现成熟文字               B.掌握干支计日方法

C.出现独立的商人             D.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度

 

 

查看答案

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一般认为孔子及儒家所称颂的这种理想社会终结于()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格拉底说,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既然正义的事和其他美而好的事都是道德的行为,很显然,正义的事和其他一切道德的行为,就都是智慧。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

材料二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图一                    图二                     图三

材料三  我陷于信仰的苦恼中,不断叩问圣保罗的这句话,想弄清他的意思。我日夜思索这句话(神的裁判表现在神本身,正如所写的:“义人靠信仰生活”),神终于怜悯我,让我明白:神的裁判就是义人蒙受神恩所经历的裁判,就是信仰,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被动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马丁·路德《拉丁文作品第一卷序言》

材料四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Sapereaude!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康德《对一个问题的回答:什么是启蒙?》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苏格拉底的基本观点。(2分)这一观点的提出是基于怎样的背景?(2分)

 

(2)以上三幅圣母像中那幅作品可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1分)说明你的判断理由?(3分)

 

(3)据材料三概括马丁·路德的主张。(2分)说明这一主张的积极意义。(2分)

 

(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思想家对未来社会的政治构想。(6分)这些构想是材料四中康德阐述的哪一观点的体现?(2分)这表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到了怎样的新高度?(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宗《中国大历史》

(1)依据材料一,分析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统治的作用。(6分)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说明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2分)。

 

 

材料二 《古今图书集成》统计的烈女节妇人数

唐代

宋代

明代

51人

267人

36000人

朱熹:“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 ──《朱子语类》

明清时代,《内训》、《古今列女传》、《规范》等女教读物铺天盖地,明清帝王都曾下过不少诸如此类的诏书、制文。”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唐至明代“烈女节妇”由少到多的原因。(6分)

 

 

材料三  西汉巨商卓王孙的新寡女儿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一见钟情,琴心相挑,终成眷属。明末李贽认为卓文君是“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

(3)结合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文化状况,说明李贽这一看法形成的原因。(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