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3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太...

(3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太多,豪杰之士少。文法者,庸人借为藏身之固,而胥吏倚为牟利之符。公事以文牍相往来,而毫无实际。人才以资格相取胜制,而日见消磨。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于一利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器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而不学,学其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

——1901年1月29日光绪《新政上谕》

材料二     1903年清政府设立了专司保护和奖励工商业的国家机构——商部。……之后,又颁布了公司法(1903年)和破产法(1906年),各大城市相继成立商会,而且清政府还调节官商关系,制定商律,抑制官吏勒索商人的陋习,宣布奖商保商。……商部成立两周后,即奏定《奖励华商公司章程》,根据商人集股多少,分别给予不同品级的顶戴或顾问官、顾问议员等荣誉称号。而且为劝诱封建家族转移投资方向,还规定如有世家巨族出资凑集公司办有成效者,奏明请旨给奖。

商部的设立和勋商章程的颁布,不能不说是商人地位根本上的改变,“士商平等”才真正从事实上确立了起来。商人受到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而且他们的作用也愈来愈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张步先《论晚清新政时期的重商主义》

 材料三  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开始,市民“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后来则“通装水管,饮濯称便”。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四  20世纪初,对于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时髦”。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理想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 王文泉主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光绪指出的晚清弊政的特点所在及新政主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族企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及社会影响。(14分)

 

(1)特点:各级官吏私心牟利;(2分)制度上陋习相承,因循守旧;(2分)向西方学习上流于表面,未深入其根本。(2分) 主张:全面学习,全面改革,标本兼治。(2分) (2)条件(每点2分,共8分,答出四点即可): 政府的引导与奖励(政府设置商部,保护和奖励工商); 法律的保护(制定系列工商法规,保护民企); “士商平等”观念的真正确立(或重农抑商观念严重动摇); 大量官吏、地主、商人积极投资实业(或实业救国思潮的出现); 外国资本输入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市场扩大; 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斗争(或收回利权的斗争)。 影响(每点2分,共6分,答出三点即可):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清末民初时社会观念的变化。两份材料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习俗的新气象,比较其形成的不同原因。(10分) (3)变化:从维持中国旧俗、恐惧排斥新事物,到认同西方先进文明,接受追求新潮。(4分) 原因:材料三:对待西方物质文明,通过实践体会到其优越性,从而逐步认识接受。(2分)材料四:对满清及传统旧俗的不满;辛亥革命推动下民主共和、平等自由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以及进步人士的提倡,社会心理的认同等。(4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没有任何一个史学家、没有任何一本历史书没有理论、思想,其中包括那些倡导‘学术自由’的人。”这段话的主要观点是 

A.历史研究必须有统一的理论指导       B.历史研究必须有充分的史实证据

C.历史研究应该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D.历史研究应该有充足的实证材料

 

查看答案

1943年蒋介石出版《中国之命运》。该书认为近百年来中国人“因为学西洋的文化而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外国文学的奴隶”,“中国国民对于西洋的文化由拒绝而屈服,对于固有文化,由自大而自卑,屈服转为笃信,信其所至,自认为某一外国学说的忠实信徒;自卑转为自艾,极其所至,忍心侮蔑我们中国的固有文化遗产”。这说明蒋介石出版该书目的之一在于

A.以自由主义反对民族主义              B.以自由主义反对共产主义

C.以共产主义反对自由主义              D.以民族主义反对共产主义

 

查看答案

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

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在改版时都改作“洋”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查看答案

民国17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生前大力提倡“植树以收利,蓄木以为薪”, 南京国民政府将植树节从清明改为3月12日(孙中山逝世日),改革开放后,共和国也以此日为植树节。孙中山关心植树造林主要体现的是

    A.民本主义思想                B.民族主义思想

    C.民权主义思想                D.民生主义思想

 

查看答案

1923年,胡适撰文说:“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文中所说的这个“名词”应该是

A.变法                 B.革命

C.民主                 D.科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