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竞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材料三: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如何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4分)

 

 

 

 

 

   (2)材料二将“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2分)

 

 

 

 

 

   (3)据材料三,说明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哪些问题?(4分)

 

 

 

答案要点:(共10分)    (1)维新派在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2分)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2分)    (2)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影响了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2分)    (3)缺陷:是当事人的陈述,易带有主观色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历史的真实性。(2分)应注意的问题:要重视史料的甄别、辨伪和互证;要关注和收集正反两方面的史料。(2分) 【解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俄国的历史进程中,亚历山大二世所主持的农奴制改革对于推动历史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被誉为“解放者”、“改革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里米亚战争时,俄国人说)文明现在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了吗?我们不能以我们所有广阔的土地和无数的人口来对付这场斗争。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我们不是在走向胜利,而是在走向失败,我们唯一得到的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1861年2月19日在许多历史著作中,将这一天定为俄国经济史上的两个时期的分界线,即有时不严格地称之为“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有一点是确信无疑的,许多同时代的人,普遍坚持认为解放农奴是迟早的事,是一定要发生的。

——《剑桥欧洲经济史》第6卷

    材料三 十九世纪后期,俄国一批平民知识分子,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他们自称人民的“精粹”,形成俄国的民粹派,其中的一部分人在七八十年代对亚历山大二世展开不断的追杀。1881年,这位“解放者”被炸弹炸死。

——摘自人民版教科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文明”的内涵。19世纪上半叶,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是什么?(3分)

 

 

 

 

   (2)请你评论材料二的观点。(4分)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解放者’遭到暗杀”的看法?(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故官无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墨子》

    材料二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卫青少时尝为平阳公主家骑奴……元光六年(前129年),拜车骑将军北击匈奴有功,赐爵关内侯。

——《史记》

    材料三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日:“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矣。”……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摭言》

    材料四  “古往今来科举考试一再起死回生的历史说明: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人情与关系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防止人情的泛滥,使社会不至于陷入无序的状态,中国人发明了考试,以考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秩序的调节阀。悠久的科举历史与普遍的考试现实一再雄辩地证明,考试选才具有恒久的价值。”

——刘海峰《科举学导论》(2005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墨子有关官员选拔的观点是什么?(2分)材料二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佐证这一观点的史实及制度是什么?(2分)

 

 

 

   (2)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实行科举制度的出发点。(2分)

 

 

 

 

   (3)材料四中“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的历史根源是什么?(2分)该材料认为“科举考试一再起死回生”的原因是什么?(2分)

 

 

 

查看答案

2010年将在中国上海举办世界博览会,上海愈来愈成为世人瞩目的城市。这个城市在上世纪曾经               (    )

    ①在《南京条约》中被开辟为通商口岸   

    ②揭开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新篇章

    ③承办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④创立上海合作组织,推进了新型区域合作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②

 

 

查看答案

下列事件跟江苏有直接关系的是                                            (    )

    ①《马关条约》                      ②百团大战

    ③渡江战役                          ④“九·一八”事变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2008年9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纽约就中美关系发表演讲时说:“我们坚信,无论谁入主白宫,中美关系都要向前发展,历史的潮流不会逆转。”这是因为       (    )

    A.中美关系稳定发展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顺应时代潮流

    B.中美之间的矛盾已经彻底解决

    C.中美之间虽有分歧,但无根本利益冲突

    D.中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正在逐渐消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