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材料二 乾隆二十五年发给中国商人的海外渡航证明书:
材料三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广州是允许外商来华贸易的唯一口岸,而且即使在广州也百般限制中国人与外商接触。政府特许的“十三行”不仅垄断了与外商的经济往来,还代政府出面办理交涉事宜。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怎样的生产方式?(2分)它有什么特点?(4分)
(2)材料二、三反映了清朝政府怎样的对外政策?概括其含义。(4分)
(3)这种对外政策和材料一中的生产方式有何联系?(4分)
辛亥革命后,与“民主共和”并存的爱国进步思潮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体西用” C.“实业救国” D.“民主科学”
近代中国出现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是
A.《中外纪闻》 B.《国闻报》 C.《申报》 D.《新青年》
早期殖民扩张对欧洲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增强了殖民者的实力 B、满足了封建主的奢侈生活
C、使世界日益连为一体 D、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提出“适地适产主义”政策,其目的是
A.将中国沦陷区变为日本的工业基地
B.从沦陷区获得巨额的利润
C.把沦陷区经济完全纳入日本战时经济体系中去
D.从沦陷区掠夺大批物资运往日本
民国时期的民族资本受到三座大山的重压,其“三座大山” 不包括
A封建主义 B官僚资本主义 C外国资本主义 D小农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