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盟约第十条规定:“盟约会员国尊重并保持所有联盟会员国之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盟约第十条规定:“盟约会员国尊重并保持所有联盟会员国之领土完整及现有之政治独立,以防止外来侵略。如遇此种侵略或有此种侵略之任何威胁或危险之时,行政院应筹履行此项义务之方法。”

——摘自《国联盟约》

材料二:《联合国宪章))第一次庄严宣布:“欲免后世再遭近代人类身历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经历了法西斯的浩劫和战火的洗礼,战后人类的理性进一步得到弘扬,民主、人权与和平的思想深入人心。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国联的宗旨。(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国联相比联合国的宗旨有哪些新发展?并为此做出哪些主要贡献?(11分)

 

(1)国联 宗旨:促进国际合作(2分),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2分)。(共4分)  (2)发展;发展国际问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的友好关系I重视发展社会和经济;构成协调各国行动之中心。(3分)        贡献:成立安理会采取行动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特别是近年来的维和行动尤为有效;通过〈世界人权宣言〉,提出尊重和保护人权的基本内容;通过《给与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的宣言》,推动非殖民化过程;成为第三世界争取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合法舞台。(8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认为这个请求孕育着可能使我国蒙受最大灾难的阴谋。假如我没有利令智昏、自欺欺人的话,你就不可能找到一个比我更不同意你的阴谋的人了。

——华盛顿

材料二:1796年9月,华盛顿向内阁发表《告别辞》说:“现在,我已经完成赋予我的使命,我将退出这个伟大的舞台,并且向庄严的国会告别。在它的命令之下,我奋战已久。我谨在此交出委任并辞去我所有的公职。”整个告别仪式十分简短,前后只有几分钟,但这个仪式使得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动不已。

美国国会议员亨利·李评价华盛顿是“战争中的第一人,和平中的第一人,他的同胞心中的第一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会出现文中所说的“阴谋”?华盛顿是如何应对这一“阴谋”的?(7分)

 

(2)材料二中的“仪式”为什么能感动在场的每一个人?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盛顿担任“公职”时期对美国人民开创性的贡献有哪些?(8分)

 

 

查看答案

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19世纪晚期,国际工人运动经历了高涨一消沉一再高涨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本协会设立的目的,是要成为各国追求共同目标的工人团体进行联络和合作的中心;这个共同目标是在于保护、发展和完全解放工人阶级。

——摘自《国际工人协会临时章程》

材料二:第一国际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较为健全的组织系统,它在欧美18个国家先后组成了支部……第二国际的活动与组织制度是每隔几年举行一次代表大会,强调国际联系与国际统一行动而不是非要形成一个指挥中心。

——威廉·福斯特《三个国际的历史》

第二国际时期,社会主义思想变成为群众运动。与以不稳定的个人会员组织为基础的第一国际不同,第二国际在成立后的几年内就建筑在有组织的群众性政党的基础上。随着第二国际的成立,开始了作为群众运动的社会主义史。

——尤利乌斯·布劳恩塔尔《国际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时期工人运动的新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协会是怎样实现其“共同目标”的?(7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第一国际与第二国际的不同之处。(8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梭伦的诗歌

其一  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

其二  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其三  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材料二  过去出身和门第是衡量个人身份和地位的惟一尺度,……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谁富有,谁就位列上等。

公民大会是雅典公民讨论战争、媾和及选举等重大事务的场所……有四个部落各选100名代表组成的四百人议事会,为公民大会拟定议程,准备和审议公民大会的议案,议员无财产资格限制。

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种手艺,鼓励有技术的外国手工业者移居雅典城,并授予他们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岳麓版教材

(1)材料一中的内容分别体现了梭伦怎样的政治理念?(3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的异同。说明两次改革对东西方政治制度各产生怎样的影响?(12分)

 

 

查看答案

五四运动后,《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广泛传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有着某些契合点。近年来,关于《共产党宣言》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成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但是,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这时所改变的只是财产的社会性质,它将失掉它的阶级性质。

——《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素,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团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孔子

在吾国数千年前,孔子有言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之理想世界,真能实现,然后不见可欲,则民不争,甲兵亦可以不用矣。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

——《孙中山全集》第6卷

材料三:李大钊在1919年7月《每周评论》上发表的《阶级竞争与互助》一文提出:“一切形式的社会主义的根萌,都纯粹是伦理的。协合与友谊,就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就可以发现出来社会主义者共同一致规定的基础……这基础就是协合、友谊、互助博爱的精神,就是把家族的精神推及于四海,推及于人类全体的生活的精神……”同年,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写到:“我们主张以人道主义改造人的精神,同时以社会主义改造经济组织。不改造经济组织,单求改造人类精神,必致没有效果。不改造人类精神,单求改造经济组织,也怕不能成功。我们主张物心两面的改造,灵肉一致的改造。”

材料四:当代学者罗燕明系统论述了《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的三次结合。他指出第一次结合发生在建党前后,表现为《宣言》的价值观与救亡图存运动的结合。第二次结合发生在建党以后的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表现为《宣言》的阶级斗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第三次结合发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表现为生产力观点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结合,这次结合完成了历史主题的转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

——李军林《<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十年研究述评》

(1)材料一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理论诞生的时代背景?

 

(2)依据材料二,指出孔子大同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概括指出孙中山对大同思想的新思考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政策由此发生了怎样变化?(8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大钊对大同思想有何新发展?为此李大钊所代表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了怎样的实践活动?(10分)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中“第二次结合”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成果各是什么?文中的“第二次飞跃”带来了哪些成果?(11分)

 

 

查看答案

传统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侧重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但现行的历史教育,把百姓的衣食住行等内容纳入了研究的范畴。这一视角的转换体现了                   

A.文明史观           B.社会史观       C.全球史观       D.近代化史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