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民年二十为兵,六十而免……居无事时耕于野……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上述材料描述的是 ( )
A.编户齐民制 B.府兵制 C.募兵制 D.猛安谍克制
下列关于租庸调制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建立于均田制基础上
B.唐时的庸有年龄限制
C.巩固了府兵制
D.增税对象主要是成年男子
以下有关手工业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战国出现采用夹织技术的精巧漆器
B.北魏相州是当时的造纸中心
C.东晋南朝时扬州成为冶铸中心
D.隋唐时人们已能以曲造酒
《史记·商君列传》载:“(商鞅)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该材料涉及到的商鞅改革的措施有 ( )
①废井田 ②奖励耕织 ③废分封,行县制 ④统一度量衡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灌溉农业时普遍使用的是桔棒。对这一工具制造原理的阐述最有可能出现在 ( )
A.《墨经》 B.《诗经》 C.《甘石星经》 D.《春秋》
(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记》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这成为秦与西汉相继定都咸阳、长安,借以控辖全国的经济基础。由于长期的战乱与自然灾害等因素,关中地区经济衰退,隋唐虽定都长安,但主要依赖黄河中下游地区及江南的财赋。由于交通限制,粮食转运耗费巨大,唐前期中央政府常常搬迁至洛阳,以缓解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粮食压力。隋炀帝兴建的“东都”洛阳,与长安并称为“二京”,越来越具有战略意义。安史之乱后,唐中央政府全靠东南粮运支撑。史载,唐德宗时,“关中蝗,食草木都尽,旱甚,灞水将竭,井多无水”。百姓嗷嗷待哺,“聚泣田亩”。德宗曾因长安粮尽,得不到犒饷的禁军酝酿哗变,与太子相拥而泣。当得知发自扬州而中途受阻的运船已接近长安,德宗喜不自禁地跑到东宫对太子说:“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秦汉定都关中的原因。(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决定隋唐定都长安的主要因素。(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洛阳成为“二京”之一的原因。(1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