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环志略》中记载:“(某国)都城有会所,内分两所,一曰爵房,一曰乡绅房。爵
房者,由爵位贵人及耶稣教士处之;乡绅房者,由庶民推择有才识学术者处之。国有大事,
王谕相,相告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复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
行,否则寝其事勿论。”这段文字描述的制度最有可能是
A、近代英国的议会制 B、近代法国的共和制
C、近代美国的三权分立制 D、近代德国的君主立宪制
1978年安徽遇到特大旱灾,省委书记万里说:“我们不能眼看着农村大片土地撂
荒……,与其抛荒倒不如让农民个人耕种,充分发挥各自潜力,尽量多种‘保命麦’,渡过灾
荒。”于是省委决定“借地渡荒”,即借给每一个农民三分地用于种麦,对超产部分不计征购,
归自己所有,利用荒山湖滩种植的粮油作物谁种谁收。安徽省委的做法 ( )
A.公开违背了中央精神 B.实际上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
C.充分满足了群众的要求 D.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茅盾小说《春蚕》中有这样的描写:“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但他很相信老陈老爷的话一定不错。并且他自己也明明看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从这段描写中获得的历史信息正确的有
①列强对中国倾销商品 ②中国的自然经济彻底瓦解
③小农经济遭受沉重打击 ④农村出现新式交通运输工具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933年1月17日,中国共产党以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和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
会名义,发布了《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华北在三条件下与全国各军队共同抗日宣言》,提
出“在下列三条件下,中国工农红军准备与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共同作战协定,来反对日本帝
国主义的入侵:(1)立即停止进攻苏维埃区域;(2)立即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集会、结社、
言论、罢工、出版之自由等);(3)立即武装民众创立武装的义勇军,以保卫中国及争取中国
的独立统一与领土完整。”该宣言 ( )
A.标志着中共对国民党的政策已开始了转变
B.表明中共抗日统一战线策略已基本形成
C.导致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出台
D.促使国民党对中共政策开始发生变化
1912年12月孙中山把“平均地权”“节制资本”“铁路国有”和“教育普及”列为民
生主义的四大纲。他认为,只要实行这四大纲,“我中华民国之国家就一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孙中山的这种认识 ( )
A.说明了他已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B.表达了他希望中国富强的迫切愿望
C.反映了他对中国当时的政局心灰意冷
D.印证了当时中国实行民生主义的良好内外环境
史学大师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庚子、辛丑以后,国家危机日益暴露,而满洲
部族之意识日益鲜明。”这主要表现为清政府 ( )
A.实行“新政” B.实行“预备立宪” C.罢黜袁世凯 D.镇压革命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