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孙中山说:“中华民国就像是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河岸上嘲笑我。”为改变这种状况,他其后的努力是
A 倡导实业救国,发展民族经济 B 颁布《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
C 领导北伐战争,推翻军阀统治 D 提出新三民主义,实现国共合作
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新三民主义有了一些质的飞跃和进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 B 提出平均地权
C 主张民族平等 D 提出了“节制资本”的主张
1848年问世的《共产党宣言》中有一句名言:“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有学者提出“消灭”应翻译为“扬弃”。理由是原文“Aufhebung”出自黑格尔的《小逻辑》,有既否定又肯定之意,译为“扬弃”则能表示“扬其精华,弃其糟粕”。但也有学者从上下文语境和词义的角度予以反驳。对这场争论的正确认识应当是
A 翻译为“扬弃”更符合马克思本人的意思.
B 要鼓励历史研究中的大胆创新,鼓励给定论“翻案”
C 时代不同了,历史文本的含义当然也随之改变
D 历史研究应尊重文本,并努力还原其客观真实
下图为1833~1915年“共和”、“民主”这两个关键词在部分著作和报刊中出现频率的统计图。1905~1913年“共和”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民主”的频率,其原因包括
①洋务运动的作用 ②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
③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④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某电视剧摄制组布置一个三国初年曹植书房的场景,为重现真实的历史,其道具可选用哪一项:
①毛笔、纸张 ②一叠印刷的书籍 ③年画、剪纸画 ④王羲之的《兰亭序》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③ D ①
韩非子认为:“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厅,而政不免于乱。”下面主张不属于法家思想的是
A “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B “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C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D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