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18分)
材料一: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如图)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
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材料四:嘉庆四年正月初八日谕:“各部院文武大臣亦不得将所奏之事预先告知军机大臣。即如各部院衙门奏章呈递后,朕可即行召见,面为商酌,各交该衙门办理,不关军机大臣指示也。”
——选自《枢垣纪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起了什么作用?门下省的职责是什么?(6分)
(2)材料二中作者对北宋“尽夺藩镇之权”看法如何?(5分)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为什么罢三省实行一省制?(4分)
(4)材料四中嘉庆时军机大臣的主要职能是什么?说明了我国古代中央集权的什么发展趋势?(3分)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君与民的关系问题曾在中外政治发展中被不断探索。
材料一:唐太宗说: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
材料二: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1)材料一中唐太宗这句话的思想内涵是什么?在其统治政策中是如何体现的?(4分)
(2)材料二中三位思想家的观点有何异同?(8分)
下列成为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依据的理学著作是:
“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职官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研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泱洽通透。”这段话提倡的是: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致良知
北宋造成“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从反面证明了:
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弊大于利 B、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作保证
C、兵越多,战斗力越强 D、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一位历史研究者想要编写《昭君出塞》一书,涉及长安民俗生活的情景,他可以利用的素材是:
A.吃葡萄、喝肉羹 B.盖棉被、穿绸衣 C.放鞭炮、听说书 D.抽卷烟、烤甘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