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康熙元年(1662年)七月派都司...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康熙元年(1662年)七月派都司王维明等人前往(台湾)劝说“朝廷诚信待人,若释疑遵制,削发登岸,自当厚爵加封”,然郑经(郑成功之子)提出“依朝鲜例,称臣纳贡”。康熙皇帝明确指出“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台湾乃中国之领土。”……康熙六年五月,招抚人员赴台湾,郑经称台湾远在海外,“非属(中国)版图之中”。……

材料二: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施琅到福建前线主持归台大计。二十二年六月率精兵2万、战船300只,跨海取澎湖。……郑军已是全军覆没,同年八月十三日,施琅率军入台。郑克爽(郑经之子)缴械投降,施琅进入台湾。           

——以上摘自《康熙统一挡案史料选书籍》

材料三:康熙皇帝……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包括:实行“更名田”制度,还田于民,奖励垦荒,扩大农业种植面积;兴修水利,修治黄河、淮河和大运河。

材料四:康熙十六年(1677年),清政府恢复了福建水师建制。至康熙十八年年底,福建水师已有战船240艘,官兵28580名。

材料五:澎湖海战结束后,施琅贯彻康熙帝“因剿寓抚”的方针,下令暂停军事进攻,禁止杀戮,张榜安民;优待战俘,放其归台;向台湾军民发布《安抚输诚示》,宣扬清政府宽大投诚者的政策;又派人劝说郑克爽投诚。施琅郑重表示:“断不报仇!当日杀吾父者已死,与他人不相干。”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七月五日以郑克爽为 的郑氏集团完全接受了清政府的和谈条件,放弃抵抗企图,向清政府缴械投诚。十三日,施琅率清军在台湾登陆,接管台湾全境。

——《大清王朝》

问题:

(1)据材料一,你认为康熙帝与郑氏集团的根本分歧是什么(2分)?

(2)据材料一、二分析:康熙帝在台湾问题上先后采取了怎样的政策,政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三、四、五,简要分析康熙帝最终能以武力统一台湾的原因。(6分)

(4)概述康熙帝对台湾的治理措施,及所起到的作用。(4分)

 

(1)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2分) (2)政治招抚或劝降到武力统一:郑氏集团坚持分裂台湾(4分) (3)①采取一系列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为统一台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②建立起强大的水师部队,具备了统一台湾的军事实力和战争手段;③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因剿寓抚”,迫使郑氏政权弃抗投诚。(6分) (4)设置机构(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使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促进了台湾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4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4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材料二: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奴隶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

——据《略讼孔子思想的阶级性》

问题:

(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6分)

(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6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2分)

 

查看答案

1961年,邓小平同周恩来、陈云等一起制定了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主要是为了:

A.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

B.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C.解决农副产品供应紧张问题

D.纠正大跃进运动的错误

 

查看答案

列宁在评价恩格斯的无私精神时指出,“他为天才的朋友树立了一块永不磨灭的纪念

碑。无意间,他的名字也被镌刻在了上面。”你认为这块永不磨灭的纪念碑是:

A.《共产党宣言》

B.领导巴黎公社

C.成立第一国际

D.《资本论》

 

查看答案

土耳其民主化的首要措施是:

A.颁布宪法

B.政教分离

C.文字改革

D.废除陈规陋习

 

查看答案

“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戮此民贼,

以拯吾民。”为此孙中山进行的斗争是

A.二次革命

B.护国运动

C.护法运动

D.北伐战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