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刀伐木,纵火焚烧。”这里反映的耕作方式是
A. 刀耕火种 B. 石器锄耕 C. 铁犁牛耕 D. 个体农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66年方举赞投资200元,在上海虹口创办了发昌机器厂。建厂时只有一座打铁炉,四五个人,专为美商的“老船坞”加工、制造船舶批零配件。三年以后,它开始用车床生产,由一个手工锻炼作坊转化为近代企业。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前30年,民族资本的总额只有680万元,而甲午中日战争后3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就增加了一倍多。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表现为商办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而且还表现出由沿海向内地的扩展。
材料三 张謇是江苏南通人,晚清状元。他不热心官场,而是以极大的爱国热忱倡导“实业救国”,并创办实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其中三分之二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获得的。
材料四 1937年,宋子文趁人之危,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强行买走南洋兄弟烟草公司20万股的股票,从而控制了这家当时最大的民族烟草公司。
——以上材料均出自人教版历史教材必修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于什么年代?(1分)最初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1分)除发昌机器厂外,请再列举一个标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1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1分)
(3)材料三中张謇的大生纱厂一战期间获得很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造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艰难发展的因素有哪些?(3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芬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纷纷。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三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所矣。——贾谊《论积贮疏》
请回答:
(1)材料一《台湾高山族耕田图》所反映的耕作方式中国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1分)
(2)材料二的白居易诗中所反映的古代农业生产基本模式是什么?(1分)有哪些基本特点?(3分)
(3)材料三体现了中国古代怎样的经济政策?(2分)谁是这一政策的首倡者?(1分)
(4)你怎样评价材料三所体现的政策?(2分)
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判断正误,正确的填涂“A”,错误的填涂“B”。)
1.元朝时,广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在此停泊的外国海船经常在百艘以上,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2.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英国的很多科技成就应用于生产,促进了英国的经济发展,并促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3.中国近代的民族资本主义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但是行业分布很均衡,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4.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
5.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鲁迅说,近代中国“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松油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摩肩挨背的存在”。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 B.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
C.新旧风俗习惯互相交织 D.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涉及各个方面
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下列情景不可能出现的是
A.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
C.几个学生乘坐汽车去上学
D.张小姐喜欢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