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农民创造了一种“井渠”,这种水渠至今仍流行于
A.江南水乡 B.云南少数民族地区 C.东北黑土地 D.新疆吐鲁番一带
“它是世界文化遗产,是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古奇观,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它指的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大运河D.赵州桥
下列经济政策或现象与汉武帝没有关系的
A 打击富商大贾 B 发展官营商业 C 盐铁官营制度 D 推行海禁政策
当看到农民用铁犁牛耕技术耕作的场景时,我们知道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 ( )
A.神话传说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汉朝时期 D.唐朝时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事情总是发展的。一九一一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1956年11月)
材料二 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来,所以,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得太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
——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1980年1月16日)
材料三 从今以后……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中心工作。……现代化建设,要求大幅度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它本身就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人民日报》社论(1978年12月15日)
材料四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1)材料一中,毛泽东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到1956年底我国发生的根本性变化。(4分)
(2)材料二所说的“几次波折”中,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影响最为严重的是哪两次?(4分)造成这些波折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78年召开的什么会议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2分)
(4)根据材料四,1979年后中国在农村进行了怎样的变革?(2分)这种变革有何重大的意义?(2分)
1500年后,人类社会逐渐形成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世界联系不断加强,大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和进步。阅读以下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读图
材料二 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但也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强烈不满。他们打着的一条标语上写着:“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
材料三 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于新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传播到英格兰到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30年,英国 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子感应现象,提出了发电机的理论基础。科学家们根据这一发现,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对电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19世纪90年代起,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不断涌现出来。人类交通工具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主要得益于一项重要的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
请回答:
(1)读图7,指出西方人了解的世界范围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全面评价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的历史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说说两次工业革命出现了哪些新兴工业部门?请各举两例。(4分)
(4)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