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3月28日,国民党中央发出370号公函,称:“本党总理孙先生倡导国民革命,首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光被四表,功高万世……尊称总理为中华民国国父在案”。该材料反映出的孙中山主要活动有
①成立同盟会
②领导国民革命成功
③创立中华民国
④结束专制,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⑤以民主共和政体取代帝制
A.②③④⑤ B.③⑤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⑤
《抗日三字经》在抗日战争时期广泛流传,其文如下:“人之初,性忠坚,爱国家,出自然。国不保,家不安,卫祖国,务当先……七月七,卢沟桥,日本鬼,开了炮。姚子青,守宝山,一营人,只余三。……此数将,军人魂,青史上,美名存。其中“姚子青,守宝山”发生在哪次会战中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在一场灾难过后,几位学者对欧洲前途发出这样的感叹。学者甲说“我们这个时代的现实:欧洲之没落。”学者乙说“欧洲已进入了艰困的时代。”学者丙说“我们欧洲的命运只能这样。”从材料中推断,这些学者担忧的是
A.宗教改革后,罗马教会学者对欧洲陷入信仰分裂感到忧心
B.法国大革命期间,欧洲保守派对革命运动的传播深感不安
C.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知识分子对欧洲文明的前途失去信心
D.冷战期间,西欧学者对于亚洲新兴势力的崛起,甚为疑虑
某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下表中协约国在1914—1917年三种战略物资生产出现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最有可能的是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两大军事集团战略物资生产表(单位:百万吨)
|
1914年8月1日 |
1914年9月25日 |
1917年 |
|||
协约国 |
同盟国 |
协约国 |
同盟国 |
协约国 |
同盟国 |
|
生铁 |
22 |
22 |
16 |
25 |
50 |
15 |
钢 |
19 |
21 |
16 |
25 |
58 |
16 |
煤 |
394 |
332 |
346 |
355 |
851 |
340 |
A.美国加入协约国阵营,放弃中立
B.苏俄和同盟国集团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C.意大利的倒戈
D.同盟国集团内部普遍发生革命和起义,影响了经济
在近代,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但后来又提出“物质文明不高,不足阻社会主义进行。”导致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B.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
C.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D.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
马丁·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的“福音体验”:“我夜以继日地思索‘上帝公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我立即感到自己已得重生,乐园的门大开,让我进入。圣经的一切话语有了新意义。”马丁路德“福音体验”的重大意义在于
A.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B.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C.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D.使宗教神权、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遭到沉重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