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各地将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材料反映淞沪会战的积极作用在于
A.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 B.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C.粉碎日军迅速灭亡中国计划 D.扭转了抗战初期的不利局面
“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引自《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图为《近代中国被迫对外开放的口岸示意图》。图中开放最北和最西口岸的对应条约是
A.《南京条约》《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马关条约》 D.《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与鸦片战争后之全无反应对照,1860年间的改革在实践方面很严肃地向前跨步。因其如此,改革者尚要以传统的名目自保。他们小心谨慎,但传统中国之架构已被他们打下了一个大洞。”可以印证上述观点的史实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维新变法 D.清末新政
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是指
A.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B.提出“修约”,扩大市场
C.资本输出,垄断经济 D.门户开放,利益均沾
“设有用兵和战之事,虽国王裁夺,亦必由巴厘满议允。国王行事有失,将承行之人交巴厘满议罚。”(魏源 《海国图志·大西洋英吉利国》)材料中的“巴厘满”是该国某一机构的音译词。这一机构是
A.内阁 B.议会 C.首相 D.最高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