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英国圈地运动 材料一 (在英国人看来,圈地)是指西欧的公共田地、草场、牧场及其它...

英国圈地运动

材料一 (在英国人看来,圈地)是指西欧的公共田地、草场、牧场及其它可耕土地划分或合并成为详细标界、个人所有和个人经营管理的现代农场耕地的过程。……通过圈地运动农场庄园可用于常年牧场的范围扩大,同时也提高了农业的效率。通过圈地运动,欧洲公有的可耕土地——它是现代农业最可怕的障碍——已大体消失。

——《不列颠百科全书》第六卷

材料二  这个有权有势的约翰·波米尔用欺骗、暴力占有您的苦难臣民——我们的牧场,这些土地是我们世代所拥有的。他把这些牧场和其它土地用篱笆围上,作为自己所有。

后来,这个约翰·米波尔又强行夺取了我们的住宅、田地、家具和果园。有些房屋被拆毁,有些甚至被他派人放火烧掉,我们被强行驱逐出来。如果有谁不愿意,波米尔就率领打手包围他的家。这些人手持刀剑、木棒,气势汹汹,凶猛地打破他家的大门,毫不顾忌他的妻子儿女的号哭。

约翰·波米尔为了圈占我们的土地,不惜将我们投入监狱、毒打、致残,甚至杀害,我们现在连生命都难保全。

——300年前一群英国农民给国王的上诉书

材料三  为了使被驱逐的农民很快的安置下来……让那些从家园中被赶出来的农民,去接受工资低廉的工作,英国国会颁布法令规定:凡是流浪一个月还没有找到工作的人,一经告发,就要被卖为奴隶,他的主人可以任意驱使他从事任何劳动。这种奴隶如果逃亡,抓回来就要被判为终身的奴隶。第三次逃亡:就要被判处死刑。任何人都有权将流浪者的子女抓去作学徒,当苦役。……圈地的结果,使英国的农民数量越来越少,失去土地的农民只好进入城市,成为城市无产者。为了活命,他们不得不进入生产羊毛制品的手工工场和其它产品的手工工场,成为资本家的廉价劳动力在这种手工工场里,工人的工资十分低,而每天则要工作十几个小时。 

请回答:(25分)

1)从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英国,资本的原始积累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进行?(3分)

2)现代化的进程最早始于英国。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请概要回答当时英国所具备的历史条件?(7分)

3)你怎样评价圈地运动?(15分)

 

1)通过暴力手段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2),通过圈地运动强制剥夺农民土地(1),借助国家立法迫使失地农民成为雇佣劳动者。(3分) 2)(7分)与英国17-18世纪形成的有利于资本主义和工业经济发展的物质技术条件和社会政治在条件密切相关。(2分) 圈地运动引发了农业的革命性变化,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 煤炭资源的开发和海外殖民地的拓展,使英国获得了有利于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能源、资金和原料等条件。 科学技术的先进(实验科学和机械技术的领先)提供了技术条件; 手工工场的迅速发展,(在产业分工、技术进步、熟练工人培养方面)为机器大工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光荣革命后形成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国内政局长期稳定; 政府推行重商主义政策,最早形成资本主义私人企业制度。 说明:如答其他,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得分。 3)(15分)本小题采用SOLO评分法,答案1为最高层次的答案。 答案1:能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并结合史实进行论述。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抽象视角:如指出英国圈地运动彻底扭转了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城市化成为社会结构主体。圈地运动和土地私有制的强化,奠定了英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基础。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条件。  论述:论述充分;论述较充分。 叙述:叙述完整流畅形成结构。 答案2: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视角:从两个以上角度展开分析,如指出圈地运动对农民来说是一场灾难,但是它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也引起了农业革命,同时还促进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论述:论述充分;论述不够充分。 叙述:叙述形成结构;叙述连贯流畅。 答案3: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维度地解释。 材料与史实:运用较多材料;运用较少材料。 视角:提炼出一个视角。如: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通过圈地运动完成了对农业的资本主义改造;圈地运动是“羊吃人”的运动。观点清晰;观点不清晰。 叙述:叙述完整流畅;仅能列举。 答案4:找到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 其他答案: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与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宏观地观察历史,分析历史和解释历史是考察历史思维品质的重要方法。某校历史研究会的小赵同学,根据新中国建立至今经济建设的历程,画出了下图。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请回答:(5分)

1)根据上图,说明我国的经济建设在建国后的60年中间,曾在某一时期出现过明显的曲折。请你用一、二句概括精练的语句,指明造成这一种曲折的最主要原因。并举两个史实,具体说明。(3 分)

2)这一曲折经历,给了中国人民哪些有益的启示?(2分)

 

查看答案

欧洲一体化

材料一 欧洲主观统一的轨迹,表现出两大特点:一是从以战争和暴力为手段的统一走向建立在和平和自觉基础上的真正统一;二是欧洲主观统一的过程也是一个欧洲统一观念从思想家向政治家延伸的过程。

──李济时《欧洲统一从客观到主观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

材料二 1950年春,让·莫内在阿尔卑斯山区步行,集中静思欧洲的前途:1949年以来冷战的升级;由于美国经济进入萧条期,即将结束的马歇尔计划不可能延长;联邦德国成立引发法国公众舆论开始担忧德国威胁的重演……莫内敏锐地感觉到,上述因素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欧洲走向联合的机遇。……(莫内)起草了一个方案,要旨是将法、德煤炭和钢铁资源共同置于一个“超国家机构”的监督管理下,同时邀请其他欧洲国家自愿参加。1951年,法、德等六国正式签署了“欧洲煤钢共同体”协议。尽管协议与莫内的草案有所区别,但总的来说,坚冰已经突破,更广泛的欧洲联盟的前景出现在地平线上。

──崔永元《“欧洲之父”的思路及其亚洲启示》

材料三   今天是欧洲历史性的一天。……在今天,我们要欢迎欧盟大家庭里又多了10个新成员国(塞浦路斯、匈牙利、捷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 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和7500万新的欧盟人民。在欧洲一体化进程启动了50年后,冷战造成的欧洲分裂已一去不复返了,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联合的欧洲。……多样性的联合,将会使我们变得更加强大,更好地解决彼此间的共同问题。多样性的联合,也会使我们更有效率地为整个欧洲的安全和繁荣而努力工作。

——欧盟委员会主席罗马诺·普罗迪(2004年5月1日)

请回答:(16分)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近百年来,试图以战争与暴力手段实现欧洲统一的史实两例,并分析其失败的共同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欧洲突破“坚冰”、走向联合的因素有哪些?(3分)“坚冰”突破后,欧洲的合作是怎样—步步深化的?(4分)

3)据材料三,欧盟新成员国大多原属于哪一政治集团?指出它们加入欧盟的背景,并说明欧洲实现“多样性的联合”的主要意义。(5分)

 

查看答案

对戊戌变法的研究

材料一  戊戌政变大事记

1898年9月18日(八月初三) 御史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称:“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即日到京,将专政柄。” 维新派人士谭嗣同深夜密访袁世凯,希望他起兵勤王,逼慈禧彻底交权。

9月19日(八月初四)慈禧太后自颐和园回宫

9月20日(八月初五) 光绪帝先召见袁世凯(袁于当晚回到天津);后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9月21日(八月初六)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当晚,袁世凯从杨崇伊处获悉太后重新训政,为保全自己,和盘托出维新派的密谋。致使事态扩大,导致后来大批维新派被捕、被革、被逐和六君子被杀。

——《戊戌变法史事考》整理

材料二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请回答:(9分)

1)材料一所反映的引发戊戌政变发生的因素有哪些?(3分)

2)过去认为袁世凯告密直接导致政变发生。请依据材料一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请说明理由。你认为袁世凯告密与戊戌政变的进程有何关系?(3分)

3)材料二所提及的两部文献为什么“很难作为信史”?由此,你认为在史学研究中应注意什么问题?(3分)

 

查看答案

社会转型

美国著名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史学名著《全球通史》中,盛赞中国数千年历史上发生过的“三次改变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这三次“大革命”除了发生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次外,其他两次分别发生在公元前221年和公元1911年。

请回答:(14分)

1) 公元前221年和公元1911年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什么大事? (2分)

2)为什么斯塔夫里阿诺斯称这两件大事可与新中国成立这件大事并列称之为“中国历史上的大革命”?(2分)请结合中国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的历史发展在这两个时期所产生的不同影响来阐明这一观点。(10分)

 

查看答案

明清对外贸易

材料一  假使世界上有一种一本万利的交易,那就莫过于向中国进贡了。这并不是中国呆如木瓜,而是一种荣誉心和类 似父母或长兄、长姊,那种天下共主责任感的综合反应,即永不愿使依靠中国的友邦失望。                

——柏杨《中国人史纲》

材料二 “片板不许下海”,“不得私出海”                      

——明太祖实录

材料三 顺治四年(1647年)七月,清政府颁布《广东平定恩诏》,明确规定“广东近海,凡系飘洋私船照旧严禁。                            

——屈大均《广东新语》

请回答:(9分)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一本万利的交易”?其思想和经济根源是什么?(4分)

2)除材料一涉及内容外,明清时期还实行什么对外政策?同时期的西方实行了什么对外经济政策?(2分)

3)材料三中清初为什么要继续实行“飘洋私船照旧严禁”的政策?(1分)结合史实说明清朝的此项政策的变化。(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